意念控制,不再遥远
在电影《阿凡达》的潘多拉星上,观众见证了杰克·萨利如何借助高科技设备,用意念操控混血阿凡达。虽然那只是一个虚构的科幻场景,但现实中,意念遥控的概念已逐渐在尖端行业中显现其身影。
走进第三代作战飞机,飞行员不再单纯依赖手部操作。当他们紧盯目标时,智能头盔会捕捉他们的视线,让雷达或瞄准器自动锁定。这是意念遥控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实际应用。
要深入理解意念遥控背后的原理,首先得明白脑电的概念。简单来说,人类在进行各种生理活动时,大脑都在产生电活动。这些电活动如同心跳和眼神一样,都在发出微弱的电压。当人们思考问题时,大脑产生的电压约为0.2至1毫伏。通过科学仪器,我们可以观察到大脑的电位活动,它们在荧幕上呈现出波浪般的图形,这就是脑波。
脑波随着人的情绪波动而变化,呈现出不同的频率和形态。在紧张或兴奋的状态下,脑波的频率会加快;而在放松或睡眠状态下,频率则会降低。这些不同的频率反映了大脑不同区域的活动状态。例如,当人在压力下精神高度集中时,脑波处于β波状态;当放松时,则进入α波状态;而在睡眠中,则分为θ波和δ波状态。
正是基于脑波的这些特性,人类开始探索和开发它的潜力。人的大脑不同区域负责不同的功能,例如左侧偏重于逻辑和情感,而右脑则控制运动等功能。意念控制物体的原理就是通过监测人脑不同部位的血流量,了解哪些思维功能处于活跃状态。通过特制的红外线头套,该技术可以发射红外线穿透脑皮层,收集和观察反射回来的红外线强弱变化,从而分析出脑部血流的细微变化。这些信号被转化为电子信号,然后与电器设备相连,从而实现意念对物体的遥控。
最初的技术需要在头骨下埋入感应芯片,这不仅给实验者带来痛苦,还存在许多问题。但现在,只需佩戴红外线头套,就可以轻松追踪大脑活动,这让意念遥控技术的普及变得更为便捷。
电影《阿凡达》所展示的其实是脑机接口技术。这项技术在人脑与计算机等设备之间建立直接的连接通路,通过解读脑电信息,将其转化为动作。目前,这项技术大多用于医疗领域,如治疗癫痫患者。尽管有多个科研机构宣称开发出可以用思维控制的义肢,但大多数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虽然人类对脑波的研究已有60多年,但由于大脑的复杂性和脑波测量的困难,相关的科研成果尚未大规模商业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