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才子,纪晓岚为什么对蒲松龄评价很差呢
纪晓岚与蒲松龄:才子间的冲突与观念之异
自古以来,文人间的相互轻视早已成为常态,观点的差异常常引发激烈的思想碰撞。纪晓岚,这位清朝的著名文人官员,对于其他才子的看法往往引人关注。尤其是他与蒲松龄的交往,更是引发了众多话题。
纪晓岚,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巨匠,他的生活经历似乎一帆风顺。他出身富裕之家,世代书香,自幼便展现出了过人的才智。对于蒲松龄,这位同样是文坛大家的才子,纪晓岚却持有极大的愤慨。究竟是因为蒲松龄为小说界开创了新的境界,还是因为他的价值观与纪晓岚产生了冲突?
众所周知,纪晓岚与蒲松龄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与蒲松龄的某部著作在清代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在这位文学巨匠的笔记中,对蒲松龄却流露出极大的愤慨。那么,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纪晓岚有四个儿子,大儿子纪汝佶天赋异禀,读书不多却能做八股文。他的命运却与父亲的一场大事件紧密相连。乾隆三十三年,纪晓岚的亲家因贪污被革职查办,纪汝佶因事先为亲家通风报信而遭遣戍乌鲁木齐赎罪。
父亲离家后,纪汝佶的精神状态每况愈下,对原本热衷的事物失去了兴趣。他在诗社中结识了一群诗友,开始沉迷于公安、竟陵两派的诗作。一次,朱子颖探望马夫人时得知了汝佶的情况,便提议带他去山东。汝佶在泰安期间,偶然接触到了《聊斋志异》的抄本,被其深深吸引,开始模仿其风格创作。他过度沉迷于此书,以至于“沈沦不返”。多年后,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追思儿子的死因,认为他是受到了《聊斋志异》的影响。在纪晓岚心中,不良的书籍与不良的朋友一样,都能置人于死地。
那么,纪晓岚为何对蒲松龄抱有如此深的仇视?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他自己的少年得志。他一生顺风顺水,而儿子的离世让他倍感失落。他对蒲松龄的作品持有异议,认为自己的儿子沉迷于此书而命丧黄泉是不值得的。这也反映了两人的社会地位和人生境遇的迥然不同,导致了他们对社会的不同态度。
尽管蒲松龄早已过世多年,但纪晓岚仍然念念不忘。他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详细记述了儿子的生平以及他对蒲松龄作品的看法。回顾历史长河中的这段公案,我们不禁对这两位文学巨匠的故事深感唏嘘。他们之间的冲突与观念之异成为了后人探讨的话题,也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思考文人间的交往与观念的碰撞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