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气氛常常,我国“60年最冷冬天”要来了国度
标题:冷冬来袭?气象专家解读“最冷冬天”传言
随着冷空气的活跃,网络上关于“最冷冬天”的传言愈演愈烈。针对这些传言,气象专家给出了回应。
本年是否将迎来“2008年以后最寒冷的冬天”?带着这个疑问,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冷冬。冷冬并非是无依据的夸张说法,而是有具体标准的。对于网络上的一些传言,气象专家表示,目前是否为本年的冷冬还无法确定,而且即使真的是冷冬,其表现形式也无法轻易预测。
回顾刚刚过去的国庆小长假,我国多地降温剧烈,东北、华北等地气温跌破冰点,局部地区甚至出现飘雪。这让许多网友纷纷感叹今年的冬天似乎来得有些早。有的网友甚至已经穿上了秋裤。
这次降温过程主要是受到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与冷冬、拉尼娜并没有必然联系。从长期数据来看,10月上旬,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的气温降至冰点、出现降雪实属正常。
说到2008年,许多人都会想起那一年的连阴雨雪冰冻灾害。那次灾害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对多个省份都造成了严重影响。那次灾害的直接原因是欧亚地区大气环流的异常,而拉尼娜现象的推动则起到了幕后黑手的作用。因为2008年的低温雨雪冰冻影响过于严重,所以“2008年常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拉尼娜+本年将现最冷冬天”的组合,成为了一些人吸引眼球的吸睛利器。
据国家气象局消息,预计10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将继续下降,秋季维持拉尼娜状态,并于冬季达到峰值,形成一次弱至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在爆发拉尼娜事件的冬季,我国中东部地区气温可能较常年同期偏低,同时我国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降水可能较常年同期偏少。
气象首席分析师胡啸表示,目前是否为本年的冷冬还无法确定。即使是冷冬,其表现形式也无法轻易预测。对于网络上关于“最冷冬天”的传言,我们应该保持理性态度。
面对气象流言,我们应该如何分辨真假?要关注气象预报的发布机构、发布时间和影响区域。真正的气象预报会明确这三个要素。关注预报的时效性。近期的气象预报,也就是未来3天到7天的天气状况,是数值预报数据加人工修正的结果,准确率相对较高。而对于中长期的预报,因为时间跨度越长,数值模型的误差积累就越大,所以只能作为参考。
面对关于冷冬的传言,我们应该保持理性态度,不信谣、不传谣。关注正规的气象机构发布的信息,了解真正的气象知识,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气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