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钙不是晒太阳吃钙片那么简单,注意这2点,补
探究缺钙现象:普遍却可预防
缺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无论成年人还是婴幼儿,都可能出现缺钙现象。其表现各异,如成人可能感到倦怠、全身乏力、腰酸背痛、抽筋等,而婴幼儿则可能出现睡眠轻、易出汗、燥热不安等现象。正常的血钙水平应在2.18~2.63毫摩尔/升(约合9-11毫克/分升)之间。一旦低于这一水平,即为缺钙。
面对缺钙,人们通常会采取两种主要的应对措施:
一、钙质的补充
补充钙质可以通过药物和食物两种途径。药物如钙片,而食物则包括牛奶、豆制品、深蓝色蔬菜以及一些坚果和海鲜等富含钙质的食物。虽然“吃什么补什么”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但人体每日吸收的钙量有限。盲目大量补钙,不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还可能带来副作用,甚至导致体重增加。
二、促进钙的吸收
钙的摄入量虽重要,但其吸收能力同样关键。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每天的钙摄入量虽有规定,但即使摄入同样量的钙,由于个人体质的差异,吸收能力的不同,仍可能导致缺钙。而决定钙吸收能力的关键因素就是维生素D。
维生素D是一种固醇类衍生物,具有抵抗佝偻病、促进人体钙吸收的作用。特别是在儿童青少年阶段,补充维生素D对补钙具有极大帮助,且这种帮助是终身受益的。对于婴幼儿,通过母乳等方式每日摄取至少400IU(10微克)的维生素D是必要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维生素D的摄取量也应逐渐增加。
补充维生素D的方法包括晒太阳和食物摄取。阳光照射可以获取一定量的维生素D,特别是清晨的阳光效果更佳。各种海水鱼类、动物肝脏、蛋类等都是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还可以口服维生素D制剂来帮助吸收。
解决缺钙问题并不需要刻意补钙。只需合理饮食,多吃富含钙质和维生素D的食物,就可以保持身体健康。但需要注意的是,任何补品都应适量,过度则可能导致身体受损。保护身体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