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种常见的户外风险及预防与救治
急救常识 2021-07-04 11:47www.xiang120.cn溺水急救方法
最近一段时间,甘肃白银山地越野跑,21名顶牛队员意外身亡,还有珠海越野跑,1名爱好者死亡。眼下端午来临,孩子们又快放假了,前几天新闻报道,5名孩子游水溺亡。这么多得意外事件,让人心痛,在对生命感到惋惜的同时,我也想将户外常见的八种风险的预防与救治,分享给大家!
随着户外运的流行,参与户外的人群越来越多,随之带来的安全隐患越来越多,重视户外风险很有必要。不管什么性质的户外活动,我们都要做好充足的准备,防患与未然。那么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呢?让我们一起看看八种常见的户外风险及防治吧!
1 、中 暑根据程度不同,中暑分为先兆中暑反应、轻度中暑和深度中暑、重度中暑
引发原因:高温、衣着不当、缺水、疲劳过度、活动时间过长、睡眠不好。
主要症状:
先兆中暑反应∶头晕、头痛、口渴、多汗、恶心、四肢无力、
脉搏加快。
轻度中暑∶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意识模糊,动作不协调;
皮肤湿冷,体温往往在38℃以上,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滚热,四肢温冷。
深度中暑可分为以下几种∶
热痉挛症,大量出汗、口喝,引发肌肉痉挛(俗称抽筋)日射症,直接在太阳底下暴晒,引起脑细胞受损。
热衰竭症,脱水过多,缺失盐分。(严重的中暑,死亡率很高)
热射症,高温下体力消耗太多。(严重的中暑,死亡率很高)
预防手段: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避开正午炎热的时间。行前保证睡眠充足和心情愉快。头部降温,短时散热。参加活动,穿着能散热的合适衣服。在穿越途中,尽量用水把帽子浸湿,适当进行头部降温。在烈日照射不到的地方行走时,及时把帽子去掉可短时散热。休息选点,避晒通风。在穿越途中进行长时间的休息时,要选择能避开烈日暴晒及通风良好的阴凉地方休息。
休息时要快速卸下背包,取下帽子,解开衣扣与领口细扣,高腿裤,快速散热。注意行走节奏,避免过度疲劳.少量次、科学、合理、及时地补充水分及含盐食物,适当配搭-含丰富电解质的运动饮料。
处理办法:
解衣、通风,脱离高温环境,可带少量冰镇饮料与冰块给予患者多次饮用清凉饮料或者电解质饮料,及时补充水分把患者的双脚抬高,在头部适当位置涂抹清凉油、风油精,口服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患者清醒后,建议停止活动,由专人陪同,及时送医院。
2 失温原因与症状:
简单来说,失温就是身体产热和保暖的能力长时间小于散热的能力,而导致核心体温越来越低的现象。在寒冷且大风的早上,天黑降温但仍穿着潮湿的内衣,服装又不够保暖,不运动,身体产热低于散热,就易导致失温。运动后发寒,即平日所说的"打寒颤"(发抖),是轻微失温的前兆。当体温低于35℃左右时,就已经开始失温了。
开始时,失温的症状表现为人体剧烈颤抖、怕冷、运动能力失调、口齿不清、麻木;然后情况加剧,表现为基本不能有效使用手脚,不再颤抖,神情迷茫淡漠,不再感觉寒冷;在失温后期,症状为肢体僵硬,心脏功能衰弱,瞳孔放大,直至死亡。
失温与否取决于两个因素∶身体产热和保暖的能力与散热的速度。身体保暖的能力关键看自己所穿的衣服,尤其是贴身的衣服是否潮湿。散热的速度一是看外界气温是否寒冷,二是看风是否大。风大时,流动的空气不断把热量由体表移走,这使体感温度在有风时较实际气温更低。因此穿着湿衣物、暴露在寒风中,会使得体温过度降低(即失温)的风险大大增加。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风的存在,30℃以下的温度都可能导致身体失温(附录4∶ 风寒指数)。
针对失温产生的原因,预防方法主要从湿、冷、风三方面入手,最多接受两项,即不要让寒冷、大风和湿衣服三者同时出现。在寒冷、大风天气,要注意保暖,及时更换湿衣服,尤其是雨雪天气,不要穿着湿衣服继续行进或休息。
处理办法:
失温一旦发生,要科学地进行处理,否则将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使患者脱离低温恶劣环境,保持一定体力,停止登山活动或者紧急扎营。
及时脱下寒湿衣物,更换干的保暖衣物。帮助患者适当进食热水、含糖的高热量食物。
使患者保持清醒状态,和他不断交谈,关注其身体、意识的变化,多使用鼓励的语言。
严重者需要用40℃温水浸泡等方法使其回温,同时尽早将其送往医院。
失温或冻伤的部位切不可用力摩擦或擦拭,因为这极易因机械用力造成受伤部位的二次损伤。
切记不可给患者喝酒,亦不可擦拭或按摩患者四肢。
3、 紫外线灼伤(晒伤) 进行较长时间的户外活动时,务必要注意防晒。皮肤在过量的紫外线下暴露,会造成皮下的微血管扩张,把较多的血液带到皮肤表面来,皮肤因而发红、变热。活动之前应根据天气情况、海拔高度涂抹适当倍数的防晒霜。可以穿着防紫外线的衣物,戴上太阳帽、墨镜、头巾等。
晒伤的处理办法是:
使用止痛药,如阿司匹林可缓解轻度至中度晒伤的红肿、痒痛。
湿敷或用布包住冰块敷在受伤的皮肤,可缓解疼痛,但不能用冰块直接接触皮肤。
使用温和的香皂彻底地清洗干净晒伤的部位后涂上滋润皮肤的乳液。
可使用新鲜芦荟,直接涂在患部,帮助伤口□复原。
可洒上爽身粉,减少睡觉时睡袋或衣服与皮肤的摩擦。
4、 脱水引发原因:
高温、呕吐、腹泻。
主要症状:
口渴,尿量减少,尿色变深,皮肤起皱,身体疲劳,自愈下降等早期症状。
预防手段:
视出汗情况,在运动前、中、后分别少量多次补充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既保障健康又提高体能。
5、 水疱产生原因:
长时间行走,鞋袜不适,沙粒进入鞋子等都可以由于摩擦而引起水泡。开始时出现红点,继续摩擦就会演变成水泡。
预防手段:
长途跋涉时,要选择合适的鞋袜,把鞋带系紧一些,减少脚在鞋中的活动度。休息时,尤其是感到局部疼痛时,要检查脚部,如出现红点,要轻柔按摩一会,提提袜子,调整鞋带,涂点润滑剂垫一块棉布。
不要穿新的徒步鞋进行长距离行军、穿越;袜子、鞋要选择合脚的;垫高鞋垫可减少摩擦;穿袜子可减少水疱产生的状况;涂抹爽身粉和涂凡士林可减少摩擦。
处理办法:
如水泡未破,尽量保护水泡完整,减少感染机会,用无菌、不吸附的绷带包扎。2、如水泡已破,清洗干净,涂上药膏,用绷带包上,但不要清除萎缩的水泡皮。3、如水泡影响走路,可刺破放液,但不要剪除萎缩的皮肤,涂上抗生素,包裹。
6 、肌肉痉挛 俗称抽筋。过度疲劳,寒冷刺激,电解质维生素补充不足,肌肉紧张,天气太热,缺水等可能引起肌肉痉挛。
发生肌肉痉挛时处理∶休息,按摩放松,反向被动伸展,补充水和电解质。
7 、毒蛇咬伤与毒虫蛰伤 毒蛇咬伤对人体造成伤害危机生命的毒蛇有∶ 金环蛇、银环蛇、竹叶青蛇、龟壳花蛇、黑眉锦蛇、五步蛇、蝮蛇、喹蛇、海蛇等。
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
(1)从外形上看,一般毒蛇头大颈细,头呈三角形,尾短而细,身上体纹色彩比较明显。
五毒蛇一般头部钝圆,颈部细,尾部细长,身上色彩斑纹多不明显。但这些并不是绝对的,有些毒蛇如金、银环蛇和眼镜蛇的头部均不呈三角形。
(2) 毒蛇与无毒蛇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毒蛇有毒牙和毒腺。被毒蛇咬伤的伤口有两个或四个牙痕;无毒蛇咬伤人后伤口多呈锯齿状。
毒蛇咬伤的急救方法:
1)扎∶ 紧扎距伤口 5cm左右的近心端。
2)洗∶ 反复冲洗伤口。
3)吸∶拔火罐从伤口处吸出毒液,至吸出血呈鲜红色为止。
4)口服季德胜蛇药片,首服20片,每隔6小时服10片,并用温水将药片调成糊状,
涂敷在伤口四周 2cm 以上(伤口不涂)。
6)受伤的当地应有许多有效草药,如七叶一枝花、滴水珠等,可随当地条件选用。
7)严重的受伤人员及时到医院,对各种不同的蛇毒进行不同的抗毒血清注射治疗。
毒蛇咬伤的预防:
1) 在山区、森林、旷野草地等有蛇出没的地区行军时,应戴好帽子,穿硬面鞋,穿好
袜子,扎好裤脚,并携带棍棒打草惊蛇。
2) 向野外生存队员讲解蛇咬伤的防治方法急救措施,携带蛇药片备用;
3)尽量在明显路径上行走。晚上行走时,要带手电和手杖。
8、 蜂蛰伤 在野外经常遇到黄蜂、马蜂及许多不知名的野蜂,这些蜂一般是不袭击人类的,往往在它们的巢穴受到攻击后才不顾一切袭击入侵者。因此在野外作业时尽量避免触及野蜂巢穴,特别是悬挂在树丛中的那些巨大蜂巢。(如果需用蜂蛹做为食物,采集时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特别是头面部的保护,并可在身体暴露的部位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驱虫药物。)
螫伤的症状:
被少量蜂螫伤症状较轻,仅出现局部红肿和疼痛,无全身症状。如被大量的蜂蜇刺,螫伤部位广泛,全身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血压下降、脉搏增快,微弱等休克现象。同时,毒素还会引起溶血破坏肾脏功能。
螫伤的治疗:
1) 局部治疗∶拔出毒刺,野蜂毒性呈碱性,可用食醋、柠檬稀盐酸等洗敷或 2%普鲁卡因局部封闭,给予止痛药物等(在无任何药物的情况下,可局部涂抹自己或他人的小便,止痛效果显著)。
2) 局部外敷∶可灵活选用当地中草药物捣烂外敷,如两面针根皮、鲜岗松、大青叶、薄荷叶、马齿苋、韭菜、棉叶、青蒿或者无毒鲜花等。
3) 季德胜蛇药片捣碎调成糊状外敷。
4) 有全身中毒症状的伤病员应立即送医院医治。
安全是户外活动永恒的基础,然而,安全是相对的,风险是绝对的!在户外,如何去杜绝风险,这是我们每一个户外人士需要去考虑的!
上一篇:野外受伤应急救援常识
下一篇:户外意外事件处理:基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