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试点“互联网+急救” 缩短脑卒中抢救时间
北京正在积极推进“互联网+”在心脑血管急救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在脑卒中抢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近期的一项创新试点项目仅在短短两周内,就成功实现了脑卒中抢救时间的平均缩短30%。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预示着,未来这一模式有望在更大范围内不断完善,惠及更多包括京津冀地区在内的广大脑卒中患者。
这一流程中的互联网技术运用,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所在。最近的一场现场演示中,一名突发脑卒中的患者家属通过紧急呼叫救护车,迅速获得了医疗援助。急救医生利用先进的医生端APP,能够迅速查阅患者在社区医疗机构的健康档案数据,并结合“卒中地图”的智能提示,为患者选择最适合的救治医院。
在转运过程中,急救医生通过APP将患者的重要信息实时发送给目标医院,这样院内医护人员就能提前做好准备,进行预挂号、开通CT申请等流程。这一流程大大压缩了患者进入医院后的急救准备时间。北京天坛医院的王晨教授介绍称,这一系统在天坛医院运行以来,明显缩短了急诊治疗的脑卒中患者从进门到接受静脉溶栓或取栓穿刺治疗的时间。
脑卒中是我国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俗称“中风”。每年我国新增约240万脑卒中患者,死亡率是美国的5倍。及时接受医疗救治对于脑卒中患者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如果在4.5小时内得到治疗,可以大大降低残疾的发生。目前真正能在这一时间窗口内接受治疗的患者比例仍然偏低。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牵头的“互联网+急救”课题正在积极开展研究。该研究联合了北京市多个分中心共同进行,旨在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脑卒中病人急救管理的网格化、院前急救派遣的优先化、院前评估检验的标准化以及院内急救流程的并行化。这一创新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将大大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救治效率和成功率,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医疗”已经成为医疗领域的一大趋势。北京在这一领域的积极和实践,将为我国心脑血管急救领域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