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急救设施将覆盖全市重点公共场所
近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十五个相关部门共同发布了《北京市重点公共场所社会急救能力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1年-2023年)》。这一方案的出台,如同春雨润物,为北京市的社会急救能力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这份方案明确,到2023年底,北京市的机场、火车站等公交枢纽,以及公园、景区、体育场馆等重要的公共场所,都将完成AED等急救设施设备的全覆盖。想象一下,当意外突然降临时,这些场所的急救设施将为生命赢得宝贵的救援时间。它们就像是生命线上的守护者,时刻准备着应对突发状况。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方案不仅设定了明确的任务,还详细规划了实现路径。其中包括鼓励其他公共场所和大型社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配置AED等急救设施设备,确保全市的配置总量不低于5000台。还将建立统一的社会急救培训体系,形成长效机制,确保重点公共场所的从业人员接受急救知识培训,普及率不低于80%,获得急救培训证书的比例不低于40%。
今年,北京市将推进地铁站、火车站、学校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全覆盖作为重要民生实事之一。在市卫健委的积极推动和持续努力下,各项任务均已完成。市卫健委还积极开展社会急救培训,加强重点公共场所人员的急救技能培训,线下公众急救培训已覆盖12.1万人次。
未来,市卫健委将继续坚持首善标准,以国际先进水平为标杆,科学谋划公共场所的急救设施配置、管理模式和急救知识技能培训。他们将按照“先解决有无问题,再逐步提升质量”的思路,稳步推动北京市的社会急救能力建设。这一方案的实施,不仅将为本市的社会急救能力注入强大的动力,为市民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还将为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筑起坚实的屏障。
这一方案的出台,彰显了北京市对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视。在这座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城市里,人们不仅能够享受到便捷的生活和高水平的服务,还能够感受到对市民生命安全的深切关怀。这无疑是一个值得人们期待的积极信号,也是北京市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