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突然倒地该怎么处理 三环急救链挽救心脏骤停
在繁华的北京地铁6号线呼家楼站,一场悲剧引发了广泛关注。那天,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在这个熙熙攘攘的地铁站突然昏厥,尽管周围的乘客迅速进行了紧急抢救,但金波仍然未能苏醒。这一不仅令人扼腕叹息,也让人们开始思考地铁站等公共场所的急救系统是否足够应对紧急情况。
面对这样的突发状况,普通人应该如何正确应对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王西富为我们揭示了生存的关键——一个高效实施的三环生存链。
及时识别心脏骤停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在金波的中,有乘客迅速拨打了急救电话,这是值得称赞的举措。除了拨打电话,现场的人们还需要进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
王西富指出,对于突发心脏骤停的患者,按压是最关键的急救措施。虽然现场有人进行了心肺复苏,但按压的方式并不正确。他强调,在心脏骤停的情况下,应以胸外按压为主,避免将过多时间用于人工呼吸。因为人工呼吸存在感染风险,且技术实施难度较高。
尽早实施电除颤也是至关重要的。王西富特别提到,在突发心脏骤停的情况下,最有效的急救方式是除颤。遗憾的是,在北京地铁呼家楼站,并没有可供公众使用的自动体外除颤器。他呼吁地铁管理方认识到猝死的随时可能发生,并采取措施加强急救设备的配备。地铁员工应接受心肺复苏技能的培训,并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以应对紧急情况。他也呼吁在公共场所以及家中设置更多的自动体外除颤器,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使用。
王西富还强调,黄金急救时间是在四分钟内施救。在这个宝贵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急救措施能大大增加患者的生存率。他痛心疾首地指出,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救助,心脏骤停超过十分钟才进行急救的患者,其生存机会就会大大减少。我们需要提高公众的急救知识和意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如何在黄金急救时间内进行有效的急救措施。
他进一步呼吁加快立法进程,保护施救者的权益,推动急救技能培训的普及化,确保公众在面对紧急情况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和决策,保护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的降低无谓的损失和遗憾发生。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和谐的明天。这样的改革不仅能提高公众的安全感,也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让社会更加温暖和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