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结性局部冻伤的急救措施
在寒冷的冬季,面对低温的伤害,及时复温成为救治的关键。对于那些脱离低温环境和冰冻物体的受害者,必须迅速展开救援。对于那些衣物、鞋袜与肢体冻结在一起的人,不能采取火烤的方式,那样可能带来更大的伤害。相反,应以约40摄氏度的温水进行温柔的融化处理,小心翼翼地将冻结的衣物脱下或剪掉。随后,使用温度控制在38至40摄氏度的温水,对伤肢进行浸泡,或者全身浸浴,使局部在20分钟内、全身在半小时内完成复温。直到受害者的肢体恢复红润,体温缓缓升至36摄氏度左右,才能算是完成初步的救治。而对于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的情况,旁人应立即进行紧急的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
除了冻结性的冷伤,还有一种被称为非冻结性冷伤。这种伤害的产生,大多是因为10摄氏度以下的低温与潮湿环境的结合。当身体暴露在冰点以下的低温环境中,皮肤和血管会本能地收缩,导致血流减缓,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当身体部分恢复常温时,血管却会扩张,引发充血和渗液。其症状首先表现在足、手和耳部的红肿,伴随着痒感或刺痛,可能出现水泡。如果不加以注意,合并感染后,便会糜烂或形成溃疡。
对于冻疮的诊断,长期暴露在寒冷潮湿的空气中以及末梢循环障碍是其主要原因。其他可能的诱发因素包括缺乏运动、手足多汗、营养不良、贫血以及鞋袜过紧等。这种病症常在初冬、早春季节发生,尤其多见于妇女、儿童及肢体末梢循环较差的人群。
在临床表现上,冻疮常常出现在手足背、足跟、指趾、耳廓及鼻尖等暴露部位。损害的大小不一,初期可能出现红或紫红色的淤血性红斑,在按压后颜色消退,松开后缓慢恢复红色。严重的情况下则会出现水泡,破溃后可能形成溃疡。受害者会感到局部肿胀、冰凉,在暖热后则会有瘙痒、灼热或疼痛感。治愈后,可能会留下萎缩性疤痕。
对于可能遭受低温伤害的朋友们,了解这些救治和诊断的方法至关重要。预防也是关键所在。我们需要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保持肢体的温暖和干燥。加强锻炼,促进血液循环,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受到冷伤的侵袭。只有充分了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有效地抵御寒冷冬季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