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车不足随车设备简陋 120如今在喊“救命”
去年十月二十七日,本报曾报道过一件让人痛心的案例。章春生突发脑溢血昏迷,同事紧急拨打急救电话120后,救护车的迟迟未到让人倍感焦虑。漫长的等待,让人深刻感受到黄金抢救时间的重要性。当时杭州市急救中心的回应是,医院的救护车已经全部出动,最近的救护车因道路拥堵无法及时赶到现场。这一引发了对城市急救体系效能的广泛质疑。
作为浙江省会城市的杭州,其急救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杭州共设有十八个急救点,配备了三十四辆救护车。每辆救护车均按照标准配置,有一名医生、一名司机和两名担架工。尽管有这样的配置,杭州市的人口密度却远远超出了救护车的应对能力。作为一个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城市,杭州的常住人口与外来人口总数庞大,按照国家规定,每五万人应配备一辆救护车,那么杭州至少需要一百五十辆救护车才能满足需求。
这样的差距不仅影响了救护车的响应速度,还让现有的救护车超负荷运转。一些救护车的平均里程已经高达十七万公里,甚至有一些“老将”已经服役多年,行驶里程惊人。这不仅增加了急救成本,更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更令人担忧的是,全省的救护车中,能够提供高效抢救的抢救型负压车数量有限,大部分是普通运输型救护车。
除此之外,一些城市救护车的故障率极高,行驶超过十万公里的救护车屡见不鲜。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救护车的救援能力大打折扣。而从事院前急救的医护人员力量配备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在我省从事院前急救的医护人员中,高学历者占比较少,甚至存在无注册执业资格的人员从事急救工作的情况。这不仅影响了急救工作的质量,也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我们必须加强对急救工作的投入和管理力度。不仅要提升救护车的数量和品质,还要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急救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紧急情况下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援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这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为生命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