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宦官能决定皇帝的废黜 他们的权力为什么会
唐朝宦官权力演变史
在唐朝的历史长河中,宦官的角色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演变。最初,他们仅仅是皇家的看门人,做饭的助手,但在历史的推进中,他们的地位逐渐上升,成为了唐朝政治舞台上不可或缺的角色。这一切,始于天宝年间,贞元之末,宦官开始担任军职,掌握军权。
宰相崔胤的话语为我们揭示了这一历史变迁:“国初承平之时,宦官不典兵预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羽林卫被分为左右,由宦官主持,人数达到两千人。从此,宦官开始参与机要事务,夺取各部门权力,甚至构扇藩镇,倾危国家,卖官鬻爵,侵害朝政。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唐朝皇帝对于武人掌权的担忧。安史之乱给唐廷带来了极大的震动和打击,武人们拥有兵权,使得皇帝们倍感压力。为了避免再次发生叛乱,皇帝们选择了无子嗣、无法继承皇位的宦官来掌管军权。他们依附皇权生存,成为了皇帝的得力助手。
宦官掌军并非一帆风顺。从李辅国到鱼朝恩,宦官管军并没有形成管理制度,而只是皇帝的个人政治倾向。但在建中四年发生的泾原兵变中,唐德宗出逃,随行只有窦文场、霍先鸣等宦官。回京后,唐德宗对宿将产生忌惮,于是开始重用宦官,将中央禁军神策等军交给宦官主管。这标志着宦官专典禁军成为经常制度。
随着掌管军权的宦官开始控制政权,唐后期设置的枢密使使他们能够公开参政。一开始,枢密使只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但到了后来,他们已经在廷英殿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辩论。这样,到公元9世纪,禁军和枢密使两个中央最重要的权力所在都掌握在了宦官手中,成为了宦官专权的政治资本。
皇帝对此无可奈何,因为一切已经形成制度。在这个制度之下,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宦官利益集团。这个集团与文臣、禁军之间的利益错综复杂,局面已经无法扭转。甚至出现了宦官废立或干掉皇帝的情况。自宪宗以后,除敬宗以太子继位外,其他皇帝大多由宦官拥立。
地方上的藩镇也开始与中央争利,原本的看门“狗”变成了噬主的“狼”。唐朝的皇权在这样的局势下自然显得力不从心。这一切的演变都深刻地揭示了唐朝历史的兴衰和皇权与宦官之间的微妙关系。
唐朝宦官的角色演变史是一部充满曲折与矛盾的历史。从最初的看门人、做饭助手到逐渐掌握军权、政权的核心角色,他们的地位变化反映了唐朝政治的兴衰和皇权与武人、宦官之间的博弈。这一过程令人深思,也为我们理解唐朝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