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为什么要带兵灭掉楚国 自古忠孝两难全
春秋时期,君弱臣强,周王室衰微,诸侯国间战火连天。这一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开始扩张领土,而春秋五霸则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杰出代表。我们今天要讲述的故事主角并非这些诸侯王,而是楚国的一位杰出人物——伍子胥。
伍子胥,一个名字在先秦时期的历史中熠熠生辉。他并非普通的楚国大夫或军事家,而是一位为了尽孝、为了复仇而奋起的英勇男子。公元前559年,伍子胥出生于楚国,他的父亲伍奢是太子太傅。由于太子的被诬陷,伍奢也受到了牵连,伍子胥的哥兄及父均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带着满腔的愤恨,踏上了复仇之路。
他的复仇之路并不平坦。当时,吴王僚刚刚继位,虽然吴楚之间已有数次冲突,但吴王僚并未全力进攻楚国。伍子胥深知要想实现复仇的目标,必须寻找一个有力的盟友。于是,他上书劝吴王僚攻打楚国,然而有人却质疑他的动机,认为他只是为了私仇。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有野心,于是将刺客专诸推荐给他,助其夺位,以实现自己的复仇计划。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病逝,吴王僚趁机出兵进攻楚国。在关键时刻,公子光发动政变,成功夺取了王位。阖闾成为吴王后,召见伍子胥,任命他为行人,共同商议国家大事。此后数年,伍子胥与阖闾共同谋划,兵分两路袭扰楚军。终于,在公元前506年,他们成功攻破了楚国都城郢都。
伍子胥攻进郢都后,未见到楚昭王,便决定掘开楚平王的坟墓,鞭尸三百以泄愤。这一举动虽然惨烈,却也体现了伍子胥对家族仇恨的坚决与执着。
那么,为何世人对伍子胥“掘坟鞭尸”之举纷纷拍手叫好呢?
这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说起。在古代,“孝”字重于天,“忠”字次之。只有尽孝的人才能被推荐入仕做官。伍子胥为了尽孝而复仇的行为符合了古代道德观念中的“孝”。而楚平王因听信谗言杀害伍子胥的父兄,对伍子胥而言是不仁不义之举。伍子胥的行为被视为快意恩仇的英勇之举,得到了世人的称赞。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在历史上虽然屡见不鲜,但大家都明白这是愚忠的表现。而伍子胥能隐忍并成就功名,快意恩仇的行为让人称赞不已。他在困境中依然坚守初心,志存高远的精神令人敬佩。最终他实现了复仇的目标也为自己的家族争得了荣誉和尊严。他的事迹将永远被历史铭记。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复仇者更是一个忠诚、勇敢、坚韧不拔的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