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数字化记录系统支持下的肥东刘小郢遗址发
刘小郢遗址:考古发掘与数字化技术的完美结合
位于安徽省肥东县店埠镇光大社区刘小郢村民组南50米的刘小郢遗址,一片不规则形状的台地见证了时间的流转。其相对高度约1米,台地的西部和南部环绕着废弃的古河道,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自2018年1月起,为了配合肥东县的基本建设,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此遗址进行了系统的发掘。
在考古工作者的精心布局下,遗址的发掘区域布设了1010米的探方共16个,并根据需要适时扩方。经过半年多的辛勤工作,考古队成功完成了野外发掘工作,总发掘面积达2000平方米。这一过程中,发现了围埂、台形遗迹、房址、墓葬、灰坑、灰沟等重要遗迹80处,出土了石器、陶器、骨角器、铜器等珍贵文物。其中,陶器尤为引人注目,一部分展现了本地文化特色,如束颈折肩鬲、甗形盉等;另一部分则带有周文化因素的绳纹器物。这些器物的年代可追溯到西周中期,以及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适应田野考古发掘数字化的需求,刘小郢遗址项目巧妙地运用了《考古地理信息系统》。在对遗址进行地形测量的基础上,建立了像控点,并使用多镜头倾斜摄影测量无人机进行了航拍测量。这不仅为考古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提供了基础资料,还通过RTK测量技术精确记录了遗址地形的每一处细节。为了确保工作效率和数据资料的安全,《考古地理信息系统》采取了不同角色不同授权的工作模式。所领导可以实时查看工地的发掘进展,对发掘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在实际发掘过程中,每天发现的遗迹、出土的器物、采集的标本和土样都能通过这一系统实时查看和统计。遗迹和出土器物通过全站仪或RTK测量点位导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成图后,即可在系统的发掘区位置显示。通过图层的叠加,遗迹图可以直接叠加到正射影像图上,为考古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直观、方便的查看方式,使他们能够整体了解聚落分布和功能分区,对发掘工作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刘小郢遗址的发掘工作不仅揭示了这一历史遗址的地层堆积、形成原因和聚落特征,更是数字化技术与考古发掘完美结合的典范。通过《考古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我们不仅看到了古代文明的痕迹,也感受到了科技在考古领域的无限可能。更多关于刘小郢遗址的精彩内容,请关注相关频道,让我们一同见证历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