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琉璃瓦烧制在变革中传承的非遗技艺
走进曲阜琉璃瓦厂的大师工作室,一股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气息扑面而来。在这里,一位老者正坐在一方小凳子上,用笔刀精心雕刻着轮廓,他就是徐克俊师傅。虽然已年过七十,但他的手艺依旧精湛,被返聘在曲阜琉璃瓦厂继续传承他的琉璃瓦塑型技艺。
这是徐师傅和他的徒弟们的工作日常。工作室的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泥塑,有憨态可掬的文狮子,慈悲的菩萨像,威武的武将……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艺术感和生命力,仿佛正在诉说着一段古老的历史。阳光透过窗户,静静地见证了这些作品的诞生。
这些琉璃瓦作品,源于孔子故里济宁曲阜的琉璃瓦烧制技艺。这项技艺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它完整保持了精湛的传统手工制作工艺。要烧制出一件合格的琉璃瓦,需要经过塑型、挂釉、烧制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需要匠人的精心雕琢。
自明代以来,曲阜生产的琉璃瓦就被广泛用于孔庙、孔府、孔林的修缮。如今,这些琉璃瓦更是远销海外,成为了修建中国园林建筑的必备材料。甚至在国外的一些动物园中,也能看到曲阜琉璃瓦的身影,比如法国圣艾尼昂市的博瓦尔动物园的熊猫馆,就使用了曲阜的琉璃瓦,使其充满了浓郁的中国风格。
面对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困境,传承人王树宝师傅深感忧虑。尽管他入行近40年,但愿意从事相关行业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少。为此,他们一直在努力尝试各种方法,既要保持传统手工技艺的原汁原味,又要对接市场需求,用新的形式满足公众日趋多元化的文化需要。
王树宝师傅果断革新变旧,保持传统的制度经营,改良了烧制技艺。他更换了天然气隧道窑,实现了烧制环节中的脱硫脱硝,改变了过去漫天灰尘的生产环境,解决了传统烧制工艺中的环保问题。曲阜琉璃瓦厂成立了大师工作室,积极和高级院校展开合作,定向招引青年人才,让这项“非遗”得以更好地传承。
为了让这项非遗技艺更加贴近大众生活,琉璃瓦厂还尝试开发了琉璃摆件、装饰物等文创产品,让以往站在屋顶上的吉祥寓意以鲜活的形态走进寻常百姓家。正在筹备建设中的中国琉璃瓦博物馆,将以文献和实物的形式全面展示曲阜琉璃瓦烧制技艺。同时开放技艺体验馆,让大众都能亲身体验、更加了解这项非遗技艺。
在这里,古老的技艺与现代的理念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得益彰。徐克俊师傅和他的徒弟们用他们的双手,继续传承着这门古老的技艺,让琉璃瓦这一齐鲁的名片在世界各地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