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如何医治“高考”后遗症 医生用病危吓唬
古代名医妙手治愈“高考后遗症”:从范进到叶天士的传奇故事
导读《奇技网》
在古典文学的世界里,50多岁的范进屡试不中,当他猛然间听说自己中了举人,喜极而疯。他的疯狂行为,一边拍手,一边高喊“噫!好了!我中了!”然后跌入池塘,挣扎后满身泥泞,披头散发。在这个故事中,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精彩地描绘了一个因“高考”而引发的后遗症。
在那个时代,像范进这样的“高考”后遗症并不罕见。清代的刘献廷在《广阳杂记》中记载,明朝末年高邮县的著名医生袁体庵,曾治疗过一个因乡试中举而过度兴奋发狂的举子。袁体庵用了心理疗法,用危言让对方产生恐惧感,使其心情忧愁抑郁,从而达到治愈的效果。
范进的故事并非孤例。在清代名医叶桂——叶天士的实践中,也出现过类似的病例。某省督抚的儿子刚满20岁就高中举人,却在喜悦之余患上了眼疾。叶天士诊断后并未直接治疗眼病,而是用心理疗法,通过恐吓和按摩脚心的方式,成功治愈了这位公子的病症。
这些古代名医治疗“高考”后遗症的故事,充满了智慧和趣味。如今,高考虽已结束,但考生们对待“中榜”和“落榜”的态度仍需正确引导。人生处处有蓝天,只要脚踏实地、心向前方,总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范进的故事让人深思:当一个人在极度喜悦或悲伤时,往往容易出现情绪的极端表现。而袁体庵和叶天士的医术更是令人钦佩:他们不仅精通医术,更懂得运用心理疗法来治愈病人的心病。这种疗法基于人的情绪与身体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调节情绪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叶天士通过按摩脚心的疗法,巧妙地引导病人的情绪下行,从而达到治愈的效果。这种心理疗法的运用,不仅体现了叶天士的高超医术,也展示了古代中医的丰富智慧。
今天,我们为这些古代名医的医术和智慧而赞叹,也为他们在实践中的大胆创新而钦佩。这些故事不仅有趣,更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我们需要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我们衷心希望每一位考生都能正确对待“中榜”和“落榜”,不要让一时的得失影响到自己的人生道路。人生处处有蓝天,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