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政府真的很软弱吗 清政府究竟有没有奋斗过
探索晚清的复杂历程:从迷茫到觉醒的奋斗史
对于晚清时期的印象,许多人还停留在一种固有的观念中:清软弱无能,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我们换个角度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时,会发现近代中国的清其实也在不断地奋斗,试图融入世界。
1840年,英国率先打开了清朝的大门,发动了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当时的中国刚刚睁开眼睛看世界,对外来的侵略并未产生深刻的警觉。《南京条约》的签订,应该是一个警钟,提醒清朝需要觉醒。但遗憾的是,战争过后,清朝仍自视天朝上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外的形势日益严峻。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战争,这才使中国逐渐意识到与国外的差距。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倡导效仿外国,进行改革。
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人为首的洋务运动拉开帷幕。这场运动主要学习西方的技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旨在“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各方面的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现代化的企业、学校纷纷建立,还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北洋舰队。
甲午战败的残酷现实给中国敲响了警钟。仅仅学习西方的技术并不能使国家真正强大起来。政治体制的改革同样重要。此时的中国民众被激发起来,要求变法。中国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的变法之路。
日俄战争后,中国选择了君主立宪制作为改革的政治制度。清派出五大臣出国考察,归来后迅速行动,在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并预备九年预备立宪。国家的改革形势一度大好。
天有不测风云。1908年,慈禧太后逝世,国家权力陷入真空。随后,宣统皇帝溥仪继位,隆裕太后垂帘听政。立宪陷入困境,民众对清政治结构的不信任加剧。清为了回应民众的要求,缩短预备立宪的时间至5年,并在1911年宣布了议会成员名单。这个名单因七个皇族和四个汉大臣的组成被称为皇族内阁。同年,清要收归铁路国有,对民众损失的钱不予理会,引发了四川保路运动并最终爆发了辛亥革命,使清退出了历史舞台。
虽然清朝最终灭亡了,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在某一阶段,清确实在努力改革,试图让国家变得更好。由于积怨已深以及许多问题的无法解决,最终导致了清的覆灭。这段历史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