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年人,谁来扶一把?——从发展“互助性养老”说开去
农村老年人的暖心关怀:互助性养老的深入
新华社北京报道,近日德国网发文农村养老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究竟什么是互助性养老?为何农村适合实施互助性养老模式?面对农村养老问题,还有哪些待解之题?为您解读。
互助性养老,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养老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低龄老年人助力高龄老人,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年人关心身体状况较差的老年人,以此实现养老服务代际间的温暖传递。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贺雪峰教授表示,这种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互助与共享。
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着数亿老年人。其中特困老年人数量庞大,他们的养老问题不容忽视。在江西省幽兰镇桃岭村的章家颐养之家,我们看到了互助性养老模式的生动实践。村里的乡贤、群众和低龄老年人为行动不便、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各类服务,这种互助行为不仅为高龄老人带来了便利,也让低龄老人找到了发挥余热的舞台。
互助性养老的实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志愿服务、低偿服务以及时间银行。贺雪峰教授认为,这些模式介于居家养老和市场化养老服务之间,既满足了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又体现了社会的人文关怀。尤其在农村地区,这种养老模式更是如鱼得水。
农村具有建立在血缘、地缘、亲缘关系上的邻里守望传统,这为互助性养老服务提供了天然的优势。农村老年人收入相对较低,对互助性养老服务的接受度较高。在一些地区,如北京市密云区,因地制宜开展互助性养老,有效满足了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农村养老服务仍面临诸多挑战。全国范围内,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未富先老”等问题尤为突出。家庭养老能力弱化、农民养老保障不足、养老服务设施不健全等问题仍然制约着农村养老服务水平的提升。
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和实践。除了继续推广互助性养老模式外,还应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民养老保障水平,加强养老服务运行的可持续性。注重满足农村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文化娱乐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养老服务。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安享晚年。让我们共同为农村老年人的幸福生活助力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