渥巴锡汗为什么带着土尔扈特人即使牺牲惨重也
在漠西,游牧的蒙古人被称为瓦剌,又被称作厄鲁特(卫拉特)。他们分为四大部: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以及土尔扈特。关于土尔扈特部,他们的姓氏已无法详考,他们游牧于雅尔,这片区域位于现今的哈萨克斯坦境内。
明末之际,土尔扈特的首领和鄂尔勒克与准噶尔部的巴图尔珲台吉关系紧张。随着准噶尔势力的壮大,和鄂尔勒克在1628年(明元年)率部众向西迁移。历经两年多的行程,他们来到了人烟稀少的额济勒河(即伏尔加河)下游。
土尔扈特人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百余载。到了18世纪60年代,他们决心重返故土,背后的主要推手是沙俄帝国的压迫。在政治上,沙俄试图在土尔扈特内部安插代理人,分化其力量。经济上,沙俄让哥萨克移民向东扩张,侵蚀土尔扈特的游牧地,对其畜牧业发展构成限制。
1767年,在渥巴锡的领导下,土尔扈特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决定东归故土。留在伏尔加河流域的草原、牧场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汗水,离开这片土地并非易事。
1770年,在伏尔加河下游草原的一个隐秘之地,汗王渥巴锡再次召集会议,宣誓离开沙皇俄国,重返祖国。1771年1月4日,渥巴锡动员全体战士,提出反抗,否则将面临沦为奴隶的命运。尽管他们尽力保密,消息还是不胫而走。
形势逼人,渥巴锡不得不提前行动。原计划携同左岸的一万余户同胞一同返回故土,但因当年暖冬,河水未结冰,左岸同胞无法过河。于是决定右岸的三万余户立即出发。
第二天,渥巴锡率领万名战士断后,他带头点燃了自己的木制宫殿,无数村落也燃起熊熊大火。这种悲壮之举,展现了土尔扈特人彻底与沙俄决裂的决心。一路上,除了战斗,他们还面临严寒和瘟疫的考验。在伤亡、疾病和饥饿的困扰下,人口大量减员。在最困难的时刻,渥巴锡鼓舞士气,坚定了东归的决心。
土尔扈特人浴血奋战,历经近半年,行程上万里的他们,战胜了沙俄、哥萨克和哈萨克等军队,承受了极大的民族牺牲。约有八、九万人牺牲。他们的壮举深深感动了全国人民,各地纷纷捐赠物资支援他们。清也伸出援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为了安置归来的土尔扈特部众,清划拨了水草丰美之地供他们作为牧场。
土尔扈特部的英雄壮举创造了民族大迁徙的奇迹,震惊了当时的中国与西方世界。这一事件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反抗压迫剥削以及酷爱和平自由的光荣传统,将永远被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