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官方与民间、主流与边缘对汪直的评价是
在历史的长河中,汪直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生于徽州歙县柘林,又名王直、汪五峰,人称五峰船主。在旧史中,他被打上了倭寇的标签,但他的故事远不止于此。
汪直,一个生活在历史纷争中的商人,他的生涯反映了时代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他首先以盐商的身份起步,但深感明朝法度森严,动辄触禁,科第只收酸腐之士,壮夫何处安放?于是,在嘉靖十九年(1540),他毅然南下广东,走向海洋,开始了贸易的生涯。他的贸易对象直指日本,这是一种在当时的明朝被视为非法的行为。
汪直看到了商机,也看到了明朝严禁民间海外贸易的漏洞。那时,中日官方之间的朝贡贸易虽然存在,但缺陷重重。对于贸易的种种限制,使得民间贸易越来越红火。汪直,赶上了这个时代的浪潮。
嘉靖三十年(1551),汪直的私人贸易武装发展成为中国沿海势力最强的海商集团。他拥有庞大的船队和众多的兵众,规模堪与后世的郑成功父子相媲美。他不断向提出开放海禁的要求,期望成为一个合法的商人。朝廷的回应是残酷的,总兵围歼,使他退至日本。
此后,汪直开始报复明王朝,沿海抢掠。明竟抵挡不住。他的事迹在《倭变事略》中有详尽的记载,被评价为违背中华之义,勾引倭寇,造成东南沿海的动荡。在民间,他的威望却极高,人们把他视为英雄,甚至把他与英国的大海盗相比。
主流舆论对汪直的评价是负面的,但在民间,他却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人物。他的事迹被传颂,甚至被写进历史书籍。清人张廷玉修的史书对汪直的描述充满了敬仰之情。明朝的一些将领也发现了民众对汪直的崇拜之情。这种官方与民间、主流与边缘对汪直的评价的截然反差,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
今天的教科书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往往过于轻率和武断,把中日民间的私下贸易者一律称作“倭寇”。他们只是走个私,违背了明朝偏执的海禁政策而已。他们的行为并不涉及民族感情和民族大义等层面。
我们可以与英国的大海盗作个比较。弗朗西斯•德雷克拥有来自大英的官方支持,最终因海盗业绩而被封为英格兰勋爵。威廉•丹彼尔更是从海盗变作了英国皇家海军军官。这种对比让我们重新审视汪直的历史地位和行为。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和评价历史人物和行为。对于汪直的评价,史学界有一种观点是肯定的,认为他带来了东南沿海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和通商贸易的发展。这种评价无疑为我们理解历史人物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