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隋炀帝一个举措为唐朝延续了百年
唐朝的兴衰史:一场混乱引发的转折与命运之轮
唐朝,那个曾经辉煌无比的王朝,陷入了混乱之中。安史之乱,给这个王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直接导致了其由盛转衰。为了迅速平灭叛军,朝廷设立了节度使、防御使和团练使,以稳定局势。这种做法无形中削弱了朝廷的威信,使得藩镇势力如同野草般疯长。
虽然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统治者面临着诸多挑战,但王朝依然维持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国祚。唐王朝虽然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但依然拥有鱼米之乡的江南和天险的川滇作为根基。安史之乱只是唐王朝的内部纷争,比起外族入侵或农民起义,其破坏力并不那么巨大。肃宗即位后,通过合理安排,很快便降服了叛军。天下在平定之后,却出现了更深层的矛盾。
唐王朝的统治者发现,虽然叛军归降,但在缴纳赋税时总是态度不明。朝廷担心威逼过度会适得其反,只能对这种情况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为糟糕的是,军权下放的恶果开始显现。辽东和河北地区的将领嚣张跋扈,不再向中央交一颗粮食。山东、岭南和大半个中原地区也是时交时不交。真正与唐王朝忠诚的只剩下四川和江南地区。
就在这样的危机之下,唐王朝居然坐稳了江山,并将国祚延续了一百五十多年。这并非皇帝的功劳,也不是宰相的个人努力,而是修建的大运河立了大功。大运河将钱塘江、长江、黄河连接在一起,方便了粮食的运送,使苏杭一带能够持续向长安供血。靠着大运河带来的钱粮,大唐王朝慢慢恢复了元气。隋炀帝留下的大运河成为了唐王朝的救命稻草。
在局势日渐好转之后,唐朝开始招兵,迅速建立起了神策军。皇帝想要凭借这支军队加强中央集权,再现大唐的辉煌。面对朝廷的镇压,实力雄厚的五大藩镇联合起来进行抗击。最终皇帝一败涂地,不得不逃往汉中避难。虽然淮西藩镇后来被宪宗皇帝消灭,但地方势力重新崛起后彻底架空了朝廷。唐末的帝王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架空而无能为力。之后的皇帝如昭宗和哀帝等是著名的无能昏君加速了唐朝的衰落进程特别是在黄巢之乱后唐朝的经济基础被打破使其统治雪上加霜最终走向了灭亡的道路尽管唐僖宗曾试图挽救局面但面对迁都洛阳等困境唐朝终究在天祐四年走向了灭亡的大门尽管历史已经画上了句号但唐朝的兴衰史仍然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思考的空间关于权力分配、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君主如何治国等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