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死后明朝为什么就垮了 魏忠贤到底做了什
今天,奇秘网的小编带来了一篇引人入胜的故事,这绝对值得你驻足观看!
想象一下,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国家深陷危机之中。皇帝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国家财政空虚,百姓流离失所。这样的背景,正是崇祯皇帝面临的现实。他的谕旨中曾写道:“流寇延蔓,生民涂炭,不集兵无以平寇,不增赋无以饷兵。”这反映了他的无奈和困境。
崇祯皇帝的“暂累吾民一年”,几乎成了他的口头禅。每当需要增加赋税以应对危机时,他都会这样告诉百姓:“再辛苦你们一年吧,今年又要加税了。”这税赋的重压,使得百姓苦不堪言。
很多人将明朝灭亡的责任归咎于崇祯皇帝,认为他多疑、刚愎自用、刻薄寡恩。为筹集粮饷,他开创了“三饷”,即“辽饷、练饷、剿饷”。这些税赋的增加,使得百姓生活更加艰难。
历史研究者中有人提出一个观点:崇祯接手明朝前,明朝并没有缺钱到民穷财尽的地步。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魏忠贤的存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对比。魏忠贤虽然没有像崇祯皇帝那样从北方穷苦百姓身上搜刮银子,而是将手伸向了工商业发达的江南地区。他保证了辽东将士的钱粮供应,并在河南受灾时及时赈灾。这让他在很多地方赢得了百姓的真心拥戴。
为什么魏忠贤在时明朝还算稳定,而崇祯一登基就迅速走向灭亡?如果从“朝廷缺钱”这个角度来看,魏忠贤和崇祯的不同策略是关键。魏忠贤懂得将手伸向更有“承受”能力的群体,而不是像崇祯那样,从已经民不聊生的穷人身上搜刮。
其实,魏忠贤没有把手伸向穷人是对的,这有效地避免了因充盈国库而引发的民变。明朝末年的贪污现象严重,很多官员家里都有大量的银子,但却对朝廷哭穷。崇祯皇帝搜刮穷人的钱来作为军饷,镇压农民起义,只会像抱薪救火一样,愈演愈烈。
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崇祯皇帝才意识到自己的哥哥天启皇帝对魏忠贤的评价是正确的。他后悔自己年年增加赋税,让百姓苦不堪言。他自杀的遗书里甚至对李自成说:“进城后勿伤百姓一人。”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的疆域曾经辽阔而持久。根据1905年的《大清帝国全图》,其面积达到了1135万平方公里。
这个故事让我们深刻反思:一个朝代或一个国家的兴衰,不仅仅是皇帝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官员和百姓的责任。只有共同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努力,才能真正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