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要放死囚回家过年呢
在这个思想激荡的时代,思想塑造思维,思维驱动行动,而行动则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奇迹。唐太宗李世民便是一个典型的典范,他的一个深远决策,彰显了仁德之政的无穷力量。
这一切,源于一位名叫唐临的县官的大胆尝试。唐临,字本德,生于京兆长安,年轻时就声名远扬。武德初年,他服务于东宫典书坊,后成为右卫率府铠军的一员。在武德九年的一次政治变动中,他因故被贬至山西万泉县,担任县丞。
在唐代,县丞是县令的得力助手,掌管文书、粮仓和监狱,具有相当大的权力。尽管唐临从京官降为地方小吏,但他并未因此气馁。他尽心尽力辅佐县令,展现出了卓越的政绩,深受县令的器重。
贞观初年,唐临在巡视监狱时,发现了一些因未能按时交纳赋税而被囚禁的农民。他们老实巴交,却因此遭受不幸。春耕时节即将到来,唐临心生一计:为何不放这些农民回家耕种?他向县令提出了这个建议,但县令担心他们会逃跑,拒绝了这一提议。
唐临见状,果断拍板,担保这些农民会信守承诺。县令于是以休假为名离开了县里,唐临作为县丞主持工作,释放囚犯回家耕种,并与他们约定,耕种完毕后立即返回县狱。这些囚犯感激唐临的宽仁与救赎,如期归来。这一事迹使唐临名声大噪,成为当时备受赞誉的人物。
这一创新性的举措很快传到了长安和朝廷,甚至传到了李世民的耳朵里。他被唐临的仁德之举所感动,很快将唐临调入京城担任侍御史。后来,唐临奉命到岭外追究冤假错案,解救了许多无辜之人,名声进一步传扬。
李世民深受唐临事迹的启发,特别是放囚犯回乡种地的举动。这使他意识到县官可以办成更多的事情。于是,他也尝试了一次类似的举措,释放了一批死囚犯回家过年。这些囚犯如期归来,李世民感动之余,全部赦免了他们。
这一举动使李世民成为历代帝王中实行仁德政治的楷模。他的博大胸怀和仁爱之心,无疑受到了唐临的影响。李世民去世后,其继承人李治因才委任,提拔唐临为大理卿,主管监狱和诉讼。李治也深受唐临的影响,曾对唐临的一些做法表示叹服。
唐临的一生影响了两代帝王,他的事迹被载入史册,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他的宽仁之举和敢作敢当的精神,为后世树立了仁德政治的高标准。唐临虽然离世,但他的精神影响却永存于世,成为永恒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