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一场的败仗,李世民为何会杀掉两位名将
封常清:乱世忠魂,遗折背后的铁骨铮铮
在历史的长河中,封常清的故事,像一颗波澜壮阔的明珠,闪烁着勇敢、忠诚的光芒。今日,让风趣网为您介绍这段传奇。
当天下初现动荡,安禄山反叛的消息传至朝廷时,封常清挺身而出,誓言斩断叛军嚣张气焰。他对李隆基信誓旦旦地说:“天下太平已久,百姓不知战事。安禄山虽势大,然臣请速赴洛阳,招募勇士,配备武器,渡河决战。不日即可斩其首归陛下!”话语间充满决绝与自信。
李隆基闻听此言,大为振奋,当即拜封常清为范阳节度副大使。他迅速赶赴洛阳,招募了六万勇士。尽管手下有颜真卿这样的得力干将,但封常清似乎低估了安禄山的实力,更高估了自己这六万人的战斗力。这些所谓的勇士,大多是未经训练的普通百姓。面对安禄山的范阳精兵,他们显然难以抵挡。
安禄山的大军如猛虎下山,很快便渡过黄河,攻陷荥阳。洛阳岌岌可危,封常清虽然英勇抵抗,但无奈敌军势大,接连败退。最后只剩他带领的亲兵,在东门、府衙、都亭驿、宣仁门连战四场,均以失败告终。他砍下巨树阻塞道路,仓皇逃向高仙芝求助。
高仙芝面对这位兄弟的败局,既同情又愤怒。封常清坦诚地说:“叛军势不可挡,我们应撤守潼关。”高仙芝认同此计,遂率大军撤回潼关。从战略角度看,封常清此举无可厚非。然而从政治角度看,他的夸大其词与连番败仗使得他犯下了死罪。
战败的消息传回长安,唐玄宗震怒之下将封常清贬为白衣军卒。尽管他对封常清仍存信任,但监军宦官边令诚却一心置其于死地。他向唐玄宗进言:“高、封二人不战而逃,罪无可赦!”已经失去理智的唐玄宗下令处死二人。
临刑前,封常清面对边令诚的宣旨显得出奇地冷静。他淡淡地说:“我死得其所。”并留下一份遗折从容受死。在遗折中,他详细检讨了自己的失误,更提出了战略构想。这份字字血声声泪的遗折让皇帝在亲自过目后深感后悔。封常清泣血般的忠告:“今日臣虽身死,望陛下勿轻视叛军,社稷可安。”展现了他的忠诚与担当。
封常清的一生,铁骨铮铮。在他的一篇文章中,他未提身后之事,只为国家社稷而忧。这样的将军,令人动容。李唐王朝将责任推给名将,却不反思自身过错,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封常清的故事,不仅是他的传奇,更是历史的启示。【修改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