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皇帝是怎么进膳的 排场大但是不好吃,怪
从1908年溥仪登上皇位,到1924年被鹿钟麟赶出皇宫,这十六年的时间里,溥仪在紫禁城中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作为末代皇帝,他的生活充满了神秘色彩,引发了世人对他的帝王生活的无尽好奇。
溥仪在回忆录中提到,每日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最大的莫过于吃饭。那么,就让我们揭开皇宫中皇帝和后妃们吃饭的神秘面纱吧!
在皇宫中,皇帝吃饭有着特殊的称谓,即“进膳”。从传膳到进膳,中间是一个冗长而繁琐的过程。当皇帝传下“传膳”的命令,命令会经过多重传递,最终到达御膳房。随后,御膳房会派出整齐列队的太监,将膳食送入皇帝的用餐地点。
皇帝用餐的规格极高,要放满7张膳桌,各色菜肴、点心米粥和咸菜都有各自的三张桌子。餐具也极为讲究,平时使用的是绘有明黄金龙图案的瓷器,冬天则使用银器。每一样餐具里都有一个银牌子,用于防止有人在膳食中投毒。御膳在送到皇帝面前之前,还会经过太监的品尝,即“尝膳”。
当皇帝准备用餐时,会有一个太监喊道“打碗盖”,然后会有多个太监上前取下菜品上的银盖。皇帝才能真正开始用餐。
溥仪透露,他每餐大概有三十种菜品,即使是早餐也是如此。而隆裕皇后每餐的菜品更是多达上百种,这无疑是继承了前朝的排场和习惯。至于这上百道菜的具体内容,可谓是应有尽有,皇帝想吃什么就有什么。
那么,这样一顿膳食要花掉多少钱呢?宫廷档案中有明确的记载。以宣统二年九月为例,年仅5岁的溥仪一人就“吃”掉了大量的肉、鸡和鸭。再加上隆裕皇后的分量,一个月共计用掉了惊人的肉量和花掉大量白银。这些都只是“分例”,还有更多的“添菜”,而且“添菜”的数量远超过“分例”。
这些饭菜是否都能被吃完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溥仪表示,他几乎从来不吃御膳房的膳食,每餐实际吃的是后妃们送来的“小厨房”菜肴。而那些经过复杂摆设的几十上百样菜品,其实只是用来摆排场。
为何溥仪不吃御膳房的膳食呢?这是因为皇宫的“传膳”没有固定时间,都是由皇帝随时决定。为了随时上桌,御膳房需要提前准备好膳食,然后一直热着,等到摆到皇帝面前时,往往已经过了火候,失去了原有的美味。相比之下,后妃们自己的小厨房做的饭菜更加可口。
这些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准备的御膳,最终只是摆设,毫无实际价值,实在是一种浪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切发生在宣统二年,即1910年,清朝即将灭亡之际。在皇宫仍过着如此奢靡的生活,实在令人感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