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曾拒绝诺贝尔奖 称梁启超不配自己也不配
在春意盎然的1927年,中国和瑞典联手组建了一支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此之前,北京大学教授刘半农积极参与了相关的谈判和协调工作,他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外国人不会对我国西北地区进行单独考察,从而保护我国的地域主权。斯文海定,这位瑞典的探测家,曾向刘半农提议提名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这一提议引起了刘半农的极大关注,于是他委托与鲁迅交情深厚的台静农写信征询鲁迅的意愿。
台静农于那年9月17日写下了这封信。仅仅八天后,鲁迅便收到了回信。他首先感谢刘半农的好意,但明确表示自己并不愿意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他提到自己与梁启超都不足以获得这项荣誉,他认为世界上还有许多更优秀的作家比他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还以自己翻译的《小约翰》为例,认为自己在文学上的成就还不足以获得这一殊荣。
《小约翰》是荷兰作家凡·伊登的经典之作,一部充满寓言、境界开阔的童话。书中描绘了一个名叫小约翰的孩子,带着小狗,独自离家,在奇妙的大自然中畅游,最终带着对人类的爱回归现实。鲁迅对这部作品赞不绝口,认为它是“无韵的诗,成人的童话”。
鲁迅具有世界性的眼光,他认为只有真正的世界级大师才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认为自己以及中国的其他作家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对于自己被提名的提议,鲁迅认为这是因为当时中国还没有人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这更多的是一种遗憾的填补,而非他本人的成就。
鲁迅坚决反对因为他是中国人而在奖项评选上取巧。他认为如果因为肤色而特别优待中国人,反而会助长中国人的虚荣心,让他们误以为自己的文学水平已经可以与世界顶级作家相提并论。这种偏见和误解是他坚决反对的。
在其他文学奖项的评选上,鲁迅同样表现出清醒和慎重。例如,他曾被邀请担任良友文学奖的评委,但他拒绝了。他认为自己身体状况不允许,而且可能还有其他原因让他觉得自己不适合担任这一职务。
如今,鲁迅逝世已经七十多年,但鲁迅文学奖仍然是中国文坛的重要奖项。最近的鲁奖风波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少数作家的作品质量不高、评选过程有失公正等。这些问题的根源可能在于作品的质量,但更深层次的病根子在于人品的缺失。在追求文学荣誉的我们必须保持对文学的敬畏之心,坚守文学的道德底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让中国文学在世界舞台上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