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卒马俑发型竟表示惊天神秘
秦始皇陵中的马俑发型揭示出一段深藏的神秘历史。这些马俑中有一部分士兵俑,头上的发髻呈现一种独特的歪斜状态,与历代汉人的发饰习惯截然不同。通过对比历史文献和考古记录,研究者们发现这种“歪髻”并非秦人传统,而是与南方的楚文明有着紧密的联系。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的母亲芈氏是楚人,而这种独特的发式可能正是在芈氏主政时期形成的。在古代,头部的装饰一直被视为重要的身份和文化象征。秦人的衣着和装饰一向以朴实为主,但这种歪髻的确是一种特殊的装扮。
在我国西南省份的一些面具戏剧中,这种歪髻的形象常与“丑恶”联系在一起。尽管我们不能断定梳“歪髻”的人群本身就属于“丑恶”类别,但这种发型至少反映出他们与汉人之间存在一些重要的风俗差异。这种独特的发型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中几乎找不到痕迹。
研究者们在探索这一谜团时,在《皇清职贡图》一书中找到了线索。书中明确记录了土著结髻于右,而汉种结髻于中的习俗。这里的“土著”指的是生活在边远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也就是说,头顶偏于一侧的“歪髻”的起源,可能源于汉民族以外的“土著”或与“土著”有血脉关联的人群。
有了这个线索,研究者们开始在少数民族地区寻找关于“歪髻”的更多信息。在《贵州通志卷七》中,找到了镇远等地的苗民有梳“偏髻”的习俗。在湖北江陵马厂一号楚墓中,也发现了墓主人梳有偏髻的情况。
在陕西咸阳出土的秦俑中,也有梳着偏髻的陶俑。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些陶俑也梳着“偏髻”。这些出土文物表明,“歪髻、偏髻”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里,由苗人传到楚人,再由楚人推向四方。
事实上,“歪髻、偏髻”在秦都咸阳的出现并非偶然。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中收藏的一个男性陶俑,头顶便梳着“偏髻”。在阿房宫遗址内出土的一些陶俑也梳着“偏髻”,与此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些王室礼器。从阿房宫“北司”遗址发现了有“芈”字的铭文,这表明头顶梳有“歪髻、偏髻”与楚地的风俗有着密切的联系。
楚地的少数民族,主要是三苗的后裔。其中的芈姓家族一直是楚人的核心。秦惠文王的爱妃芈氏正是楚人,也是秦始皇曾祖父秦昭王的生母。大量王室玉器和具有楚苗风格的“歪髻、偏髻”陶俑的出土,都表明阿房宫工程与芈氏有着紧密的联系。“歪髻、偏髻”的秦俑坑也可能与芈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发现为我们揭示了秦朝与楚地文化之间的深厚联系,也为研究古代文明交流提供了宝贵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