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历悲痛:汉武帝时代二次大范围人吃人事变
中国历史的深处,隐藏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悲痛——人吃人的残酷现实。特别是在遭受天灾人祸的困境中,粮食匮乏,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陷入这种极端的境地。人吃人,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深重的悲剧之一。令人震惊的是,在汉武帝的时代,居然发生了两次人吃人的事件。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人吃人的悲剧时常上演。有时是文学作品中描绘的英雄事迹,如梁山好汉割敌心炒食的特殊场景。而在现实中,以同类为食的陋习也在某些地方残存至今。比如在非洲的一些部落,仍有吃人的风俗。了解这一点,或许能让我们对历史的残酷现实稍微释怀一些。
如果我们尝试将中国历史上人吃人的事件与当时的政策联系起来,那么就会不可避免地提及汉武帝。在他长达54年的统治时期(公元前141年至公元前87年),发生了两次人相食的悲剧。他的“大五日”政策执行了三次,分别在他统治的第八年、第十五年和第三十八年。这些政策与“人相食”的灾难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联系,目前尚无法确切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大五日”政策的实施与国家的重大事件有关,比如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的“大五日”是因为国家停顿已进行了五年的“发巴蜀治南夷道”,即大西南的开拓工程以及北方城防工程的正式竣工。
汉武帝的“大”策略是人为决策,可以由最高统治者的意志来决定。“人相食”的诱因却是天灾,超越人的意志。第一次“人相食”事件是由黄河决口引发的。那是修元三年(公元前138年)的春天,当时正值青黄不接之际,群众粮食储备达到一年中的最低点,导致了“大饿”。而“大饿”的极致便是“人相食”。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国家虽然拥有足够的粮食储备来应对灾害(如“文景之治”时期),但却无法及时送达受灾地区。或许是因为刘彻不愿动用国家储备,或者是因为运输条件的限制,使得粮食无法及时送达灾区。
24年后(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另一次“人相食”事件是由雹灾引发的。雹灾导致“关东郡国十余饿”。即使雹灾摧毁了农作物,也不应该导致人们无粮可食,这说明人们的粮食储备普遍不足。这种粮食短缺是由于农业劳动力被抽走,强制参与武帝的对外战争和国家工程建设。即使如此,雹灾并没有影响到交通,从都城长安到受灾的关东地区,仍有陆路和水路可以运送粮食。由此可见,刘彻似乎并不愿意救助受灾的人民。
历史的残酷总是让人心痛,但我们必须正视这些现实,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的过去,更好地面对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