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挨仗何以要先挨将领 一决胜败后再士卒挨
历史上的战争与文明视角下的解读
历史上的战争是如何展开的?我们常常在演义、传说和故事中看到,两军交战,首先是在广阔的战场上布阵,然后一方将领出马挑战,另一方应对,如此反复,直到一方认输或者彻底溃败。这样的场景在诸如《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作品中屡见不鲜。
真正的历史战争是否如此呢?我们并不完全清楚,因为历史文献的记载并不详尽。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样的描述有些搞笑,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战争,更像是儿童的游戏。但经过研究和推断,我认为,或许古人之间的战争真的就是这样。
为何这样说呢?《曹刿论战》这篇文章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文中描述了齐国和鲁国之间的战争,齐国先擂鼓冲锋,但鲁国并未立即反击,而是选择等待。当齐国第三次冲出来时,部队已经疲惫不堪,怨气冲天,此时鲁国才发起攻击,一鼓作气打败齐国。
这个例子并没有强调将领先出战的问题,也并不否认演义中的描述。而且这样的战争方式,与演义中将领先战、士卒再战的描述有着相似之处。我们可能会对这种战争方式感到困惑:为什么齐国不能在鲁国动员之前趁势冲杀呢?这背后的原因揭示出了我们的传统文明对于战斗的一些观点。
我们的古人对战争持谨慎态度。尽管历史上发生了许多战争,但从古人的情感来看,他们并不愿意打仗,更不愿意发动战争。从“武”这个字就可以看出端倪,“止戈”便是不要战斗的意思。即便发生了战争,大多也是出于无奈,特别是汉族,很少主动对外发起攻击,除非面对长期的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就算必须打仗,古人也倾向于减小战争的破坏力。中国的古代有许多关于军事理论的书籍,这些书籍更多地讲述了如何避免战争、如何减少破坏。这些著作中虽然也提到了智谋和用兵的本领,但更多的是如何不战而胜、如何攻心为上。
古人打仗是讲究礼节的。所谓的“先礼后兵”,只有在讲了礼节之后才会发生战争。例如宋襄公与楚国之间的泓水之战,尽管宋襄公在战争中表现得有些窝囊,但他却因为讲究用兵礼节而受到了后世的尊重。
历史上的战争或许并不如演义中描述的那样激烈和直接,而是更多地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文明。他们注重策略、减少破坏、讲究礼节,这些都是我们在解读历史战争时需要深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