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为何要去印度取经呢 大唐没有佛经吗
玄奘——西天取经的传奇僧侣
公元627年,长安城外的送别场面温馨而庄重。一位僧侣,在众多徒众和百姓的祝福下,踏上了前往天竺国(今印度)的征途。他就是玄奘,那位决心取回佛教真经的传奇人物。
玄奘,一个对佛教教义怀有无比热忱的僧侣,他的此行是为了寻求佛教的经典,以解答他在教义上的疑惑。他的背影消失在远方,留下的只有坚定的决心和人们对他的无尽祝福。
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在公元前六世纪悟出了人生真谛,成佛。佛教的基本教义认为人生充满苦难,而消除欲望是解脱之路。玄奘对此深感兴趣,开始了对佛教经文的深入研究。
时间流转到公元一世纪,佛教受到印度婆罗门教的影响,开始主张佛有许多化身,崇拜偶像。玄奘对佛祖教义的不同观点产生了更深的探究欲望。他发现自己所请教的大师各有师承,对教义的解释也各异。他决定前往印度那烂陀寺,那里被认为是佛教的圣地,尤其是戒贤法师主持的那烂陀寺讲经。
玄奘在那烂陀寺潜心钻研了五年佛教经论,对佛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在公元645年带着六百五十多部佛教“真经”回到了唐朝长安城。这标志着他完成了西天取经的壮举。
在这前后共18年的时间里,玄奘跋山涉水,行程二万五千多公里,游历了当时110个国家。他的坚韧和学识赢得了包括国王和僧侣在内的各界人士的尊敬。这位来自大唐王朝的“唐僧”,被公认为全印度的第一流学者。
玄奘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佛学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旅行家和作家。他的《大唐西域记》记录了他的旅途见闻,为人们揭示了遥远的西方世界。而小说家吴承恩则根据玄奘取经的故事,创作了著名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从此,“唐僧”更成了中国老百晓誉的人物。
随着佛教在12世纪在印度逐渐衰落,那烂陀寺这座古老的佛教寺院也在战火中两次被毁。直到20世纪,通过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学者们才重新发现了这座千年古刹的遗迹。如今,中印两国合作在王舍城那烂陀寺玄奘原居处建造了一座纪念堂,附近还有一间博物馆,珍藏着当年发掘出的文物。
玄奘的传奇故事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勇气和智慧,以及他对佛教的深深热爱,都通过他的事迹传颂千古。他的故事不仅是佛教的传奇,更是人类追求知识、探索未知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