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也犯糊涂:孙权何以老年时脾气越来越坏
在历史的长河中,孙权这位伟大的三国人物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非凡的才能,在江东地区建立了赫赫威名。作为吴国的开国皇帝,他的生涯充满了波澜壮阔的历程。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孙权的世界,深入了解他的历史背景和传奇人生。
孙权(公元182年\~公元252年),字仲谋,汉族,出生于吴郡富春(现今的浙江富阳)。他是中国著名兵法家孙武的第22世后裔,长沙太守孙坚的次子。早在幼年时期,他便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征战四方,为江东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200年,孙策不幸早逝,孙权继任为江东之主。他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睿智的决策,成功稳固了江东的局势。公元208年,他与刘备联盟,共同迎战强大的曹操。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使得天下三分的局面初步形成。随后的几年里,孙权不断扩张领土,自刘备手中夺得荆州,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增。
孙权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尊重贤才,善于培养人才和识别人才。在他的英明领导下,孙吴集团呈现出一片生机与活力。他善于调整各种关系,使得英雄辈出。孙权不仅正确执行了联刘抗曹的策略,而且在适当的时机出击,擒获关羽,夺取荆州。他又战夷陵,击败刘备,完成了鼎立大业。
随着胜利的光环不断扩大和年龄的增长,孙权逐渐变得居功自傲。史书记载了他因脾气不好造成的几起事件,对我们今天仍有深刻的启示。到了晚年,孙权像许多皇帝一样开始昏庸。尽管如此,在面对关键人物时,他仍懂得权衡利弊。
张昭是东吴文臣之首,老前辈,但他在晚年因孙权的刚愎自用而愤然装病在家。孙权面对张昭的此举虽感到生气,但在关键时刻仍认输并道歉。可见孙权在关键时刻能够权衡利弊。然而顾雍作为丞相的做法更为巧妙。他每逢酒宴都滴酒不沾,正襟危坐一旁的做法虽然让孙权心里不爽,但顾雍却从未顶撞过孙权。私下里他给孙权的建议使孙权在处理难题时能够做出更好的决策。然而顾雍的做法也让孙权感到烦恼,于是他常常称病不去履职。但因其业务水平高、能力强,孙权缺了他还真不行。每当遇到难题时只能派身边人去征求顾雍意见。顾雍不直接表达意见的做法让孙权能够在权衡后做出决策。总的来说孙权是一位有智慧的君主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明智的选择和决策。他的领导才能和睿智使他成为三国时期仅次于曹操的英雄人物之一。他的故事至今仍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