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抵抗日军的趣谈
梅兰芳:以艺术之名,抵抗日军侵略
在历史的波澜壮阔中,梅兰芳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无声地抵抗了日军的侵略。让我们一同这位伟大艺术家的故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亟待鼓舞。梅兰芳与叶恭绰、许伯明等友人商议,决定编演一出具有抗敌意义的新戏。他们选定了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为背景,以梁红玉的故事为蓝本,编成了《抗金兵》。此剧由梅兰芳饰梁红玉,其他角色也各有特色。该剧首演当晚,掌声雷动,“抗金兵、打日寇”的声音回荡在整个戏院上空,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
梅兰芳再接再厉,又编演了《生死恨》。此剧写北宋女子韩玉娘被金人掳去后配给男俘程鹏举。玉娘不惜牺牲自己,帮助鹏举逃回故国投军抗敌。此剧着重突出唤醒民众奋起抗敌的主题,唱词中的激昂之情,让人动容。首演效果出奇地好,在观众的强烈要求下,梅兰芳决定连演五天,天天爆满!
上海观众中激起了一股爱国抗敌的热浪。日本驻沪人员大感恐惧,开始从中捣乱。他们先是唆使日本浪人向台上扔,看到此法未能凑效,又以编演新戏必须接受艺术审查为由公开禁演。但梅兰芳不为其所屈服,移师南京大华戏院续演三天,社会上一票难求。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面对日伪的胁请,梅兰芳悲愤莫名,蓄须明志,宣布退出舞台。为了彻底让日本人死心,梅兰芳甚至以苦肉计人为地升高自己的体温,以高烧拒绝了日伪的邀请。
在息影舞台的数年中,梅兰芳的经济来源断绝,日子过得越来越拮据。但戏剧家田汉赋诗大加称赞他:“八载留须罢歌舞,坚贞儿辈出伶宫;轻裘典去休相虑,傲骨从来耐岁寒。”
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梅兰芳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把胡须剃净,重新开始练功、吊嗓、看剧本。该年十月,他参加了抗战胜利的庆祝会,并在上海的兰心大戏院演出《刺虎》,让观众过足了戏瘾。
梅兰芳(1894年~1961年),出身于梨园世家。他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他不仅是旦行一代宗师,更是以艺术为武器,无声抵抗日军侵略的伟大艺术家。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艺术不仅是娱乐的手段,更是表达情感、传递思想、唤醒民魂的重要工具。在今天这个和平的年代里,我们依然可以从梅兰芳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