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富商牛子厚有着什么来历 他是如何发迹的
牛子厚,这位巨贾“船厂牛家”的第四代传人,于1866年在吉林诞生,正值牛家昌盛时期。他与山西亢家、沈阳郎家、河北刘家并称为“中国北方四大家”。究竟牛子厚的财富有多么庞大呢?让我们从一些具体的事例和数据来探究一下。
清廷曾向牛子厚借款,这并不是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甲午战争后,清廷因签订《马关条约》而背负了巨额债务。无奈之下,他们向牛子厚借了白银70万两以解燃眉之急。但这笔借款并非无偿,清廷官员为尽快借到银两,曾将宫中的夜明珠作为抵押。不久后,慈禧想要观赏这两颗夜明珠,官员们赶紧赎回了夜明珠。这个故事足以说明牛子厚的财力与影响力。
牛子厚的产业众多,涉及行业广泛。有当地人用“金砖铺地,银锭挂墙”来形容牛家的财富。牛家在吉林拥有众多商号,经营领域包括杂货店、钱庄、当铺、粮铺、药铺、客栈等。牛子厚还经营着奢侈品,如绫罗绸缎、山珍海味、金银玉器等。牛家的商号不仅遍布东北各地,还扩展到了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各种商号共计300余家。
那么,牛家是如何建立起如此庞大的商业帝国呢?这离不开牛子厚的独特眼光和与生俱来的经商天赋。他实行员工激励制度,将商号利润的大部分回馈给员工,实行股份制,让全体伙计入股,成为商号的主人。他还实行掌柜负责制,下放经营权给掌柜,自己则专注于商号的开设和撤闭,以及任免各商号的掌柜人选。这些经营策略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使牛家商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牛子厚还拓展了牛家商号的经营范围,投资金融、开办钱庄,这在当时货币混乱的东北地区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他的钱庄兴盛程度甚至超过了官家的银号,成为民间钱庄的代言人。
在发达之后,牛子厚始终关心百姓疾苦,捐助公益事业。他筹建了孤儿院,收留流浪的孤儿,并增设粥棚,救济食不果腹的难民。他的善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牛子厚还对我国的京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出资并倡议创办京剧培训学校“喜连成”,为京剧行业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和周信芳就是出自“喜连成”。
正所谓盛极必衰,牛子厚晚年后将家族企业经营权交给儿子们。由于投资失败和“九一八事变”等种种原因,牛家最终未能抵挡住衰落的命运。牛子厚于1943年病逝于北京,享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