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时期为何会有兵力外重内轻的局面
介绍兵力布局变迁:从唐初到天宝年间的外重内轻局面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是否好奇为何历史上会出现兵力外重内轻的局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时间的脚步,从唐初到天宝年间,探讨这一军事布局的变化及其背后的故事。
在唐朝初期,全国共置634个折冲府,其中261个位于保卫京师长安的关中地区。这一时期,军力呈现外轻内重的格局,确保唐室拥有足够的兵力保卫京师和政权。随着历史的演进,军力分布开始发生变化。
唐玄宗开元十年,节度使制度的设立成为转折点。节度使被允许率兵镇守边地,军力逐渐壮大,形成了凌驾中央的趋势。到了开元十四年,京师的守卫任务改由彍骑负责。而在天宝年间,边镇兵力更是达到了惊人的50万。其中一位将领甚至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的节度使,统领着强大的20万兵力。
与此相对的是,中央的兵力却不满8万。这种外重内轻的军事布局逐渐形成,导致地方势力渐渐威胁到中央的安全。这一变化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政治和军事考量。
从贞观年间开始,忠诚效力的蕃将如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等虽然受到提拔,但仍无法晋升至高级将领的位置,因为他们的晋升受到大臣们的控制。先天、开元年间,许多大臣如薛讷、郭元振等都是从节度使晋升至宰相之位的。
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有人担心儒臣因筹划方略而获取战功和高位,于是劝说唐玄宗任用蕃将。他们认为蕃将天生雄健,成长于行阵之中,天性骁勇,若能得到感化并任用,必定能为朝廷效力。唐玄宗采纳了这一建议,让安思顺代替李林甫统领节度,并提拔安禄山等专为大将。
李林甫看中了这些人都不是汉人,没有入朝当宰相的资格,因此安禄山能够专控三个道的精锐部队,长达十四年的时间。唐玄宗信任李林甫的策略,并未对此产生怀疑。
折冲府是唐朝府兵制的基层组织军府的名称。它们分为上、中、下三等,每府都有相应的兵士人数和组织结构。府兵的基层组织泛称军府,随着历史的变迁,军府的主官名称也多次变更。从西魏、北周时期的开府,到隋末的鹰扬府,再到唐国的统军府,最后改为折冲府。随着历史的演进,军府制度逐渐瓦解,最终在天宝末年,虽然保留官员和兵额的名义,但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
唐朝时期的兵力布局变迁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社会变革。从外轻内重的格局到外重内轻的局势,这一变化对于唐朝的政权稳定和安全防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