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品质的瓷器才能算作南宋官窑
南宋官窑,是南宋时期瓷器烧造的重要代表,展现了劳动人民的卓越制瓷技艺。南宋建都临安(即今日之杭州)时,设立了修内司和郊坛下窑,专为宫廷生产御用品,因此被誉为“南宋官窑”。
简介
南宋官窑,又被称为杭州修内司官窑或内窑。关于官窑的分类存在一些争议,因为汴京遗址深埋于开封地下,考古挖掘困难,只能通过古籍记载来推测当时的烧窑情况。根据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南宋人的《负暄杂录》以及南宋《垣斋笔衡》等古籍记载,官窑确实分为南北两处。
详述
南宋官窑的制瓷事业始于隆兴十三年,由皇家投资,宫廷内务府的窑务机构主持建立。官窑与民窑的根本区别在于窑场的所有权,而非产品的形状或归属。官窑瓷器有两种属性:一是在官窑中直接烧造的瓷器;二是官方设计样式、规定质量和数量要求,由宫廷太监监制、督造,在民窑中烧制后经过挑选,上品供皇帝使用,中品则供宫廷日常使用和外交赏赐,下品则分配给地方官府作为公用。后者虽非官窑中生产,但仍被称为“官用型瓷器”。而那些由民间自行设计烧制的精美瓷器被皇家采用,只能称为贡瓷,不能称为官窑瓷。其中为皇帝专门烧制的称为贡御瓷器。南宋官窑的创立和管理均由宫廷内务府的窑务机构或修内司机构中的宦官主持,与明清时期派遣朝廷命官督造官窑瓷器的方式有所不同。宋朝的官窑特指皇家内宫出资派人建立的、具有皇家独立自建性质的制瓷窑场。
修内司官窑
南宋官窑在宋朝迁都临安后,按北宋旧制在凤凰山下设立官窑,称为内窑。后来又在郊坛建立了新官窑。修内司郊坛官窑的瓷釉具有月白、粉青、米黄三色,釉面有冰裂纹,隐纹如鹰爪。据《格古要论》记载,官窑器的特点在于土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值得一提的是,《垣斋笔衡》中提到的“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是南宋初期设立的第二座官窑,称为“郊坛官窑”,也位于杭州。南宋官窑的生产始于绍兴十三年,持续了一百三四十年的优质瓷生产,奠定了中国制瓷王国的美名。其细致纯熟的工艺、流畅简练的造型和精光内蕴的釉色代表了中国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由于产量有限、传世稀少,南宋官窑的瓷器成为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瑰宝。关于南宋官窑的史料记载近乎零星,使得其研究成为扑朔迷离、令人瞩目的重要课题。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南宋官窑的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