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的一种假设姜维诈降成功蜀汉能否复
奇技网导读
在蜀国的后期,姜维作为国家的顶梁柱,肩负着国家的复兴重任。在蜀国灭亡后,他仍不放弃希望,发动了一次复国的努力。他巧妙地诈降钟会,试图挑起钟会的反叛之心,再利用离间计除掉邓艾和钟会,以实现恢复蜀国的梦想。他向后主上书,誓言要让“日月重新明亮,国家再次安定”。功亏一篑,在钟会试图铲除所有魏军之际,魏军发现了他们的阴谋,姜维、邓艾和钟会都被乱军所杀,蜀国复兴的希望就这样破灭了。
深入思考姜维的这一行动,我们不禁设想,如果他的计划成功了,是否会给形势带来变数?我认为一定会。对于蜀汉能否复兴,我的看法是希望渺茫。
原因有很多。司马家族早已对钟会的反叛有所警觉,他们的布局早已将这一行动纳入防范之中。即使姜维成功挑动钟会反叛,他们也很难攻克蜀中的天险。地理上的距离以及邓艾旧军的阻碍,使他们在内外都面临夹击。钟会和姜维之间的关系虽然密切,但他们的目的不同,未来必然会产生矛盾,力量也会因此削弱。姜维在这种形势下行动,成功率是很低的。
历史上类似的事件极为罕见,没有先例可循。尽管有王猛与桓温、慕容垂与符坚的例子,但这些与姜维的处境都有所不同。我个人认为,姜维的举动更像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儒家信念,即使知道行动可能失败,他仍然为了信念而努力。
对于稍有历史常识的人来说,可以清楚地看到,处在这样的历史漩涡中,姜维无论如何都难以逃脱悲剧性的命运。就像电影《角斗士》中的墨西梯斯,无论他多么英勇,命运的结局早已注定。
顺便提一下邓艾偷袭成都的问题。有观点认为邓艾当时只有数千人,这在我看来是不太可能的。根据史书记载,邓艾攻击江油时,部下应该有三万人。如果邓艾只有三千人,那么过阴平小路的损失就达到了90%。正常情况下,如果一支军队的伤亡超过50%,就很难控制。如果邓艾真的只带三千人马(亡90%),他根本无法指挥部队进行战斗。实际上,邓艾在定蜀后留下的奏章中有明确记载:“留陇右兵二万人,蜀兵二万人”,这意味着他的部队规模远大于三千人。
从情理上说,马邈是惊惧而降,军心难定,随时可能反水。邓艾的兵力并非只有数千人那么简单。罗贯中的描述在军事角度上更为可信,这也体现了《三国演义》作为兵书的特色。邓艾的冒险在于他的部队没有后方支援,兵种单一且没有攻城器械,但他仍然选择孤注一掷进攻成都。他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勇气和决心,更依赖于他的智慧和策略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