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面无私的包青天,他死后为何遗骨却下落不明
自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实验室启动对“包公遗骨”的研究以来,这一神秘的话题持续引发人们的关注。实验室已经采集了数十位包氏后人的血样,以深入了解包公的遗传脉络。
传说中的小棺材,据说在1975年被秘密运至大包村,里面据说装着包公以及家族成员的遗骨。这个小棺材如今却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引发了人们的无尽猜想。
实验室的博士文少卿表示,他们的目的是确立包公的Y染色体的遗传类型,并追溯其在家族谱系中的位置。为了增强研究的严谨性,他们不仅需要对比各地包氏家系的遗传类型,更需要获取包公本人的直接遗传证据。在现有三地包氏后人DNA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他们的遗传类型并不完全一致,这使得研究更具挑战性。
回溯到1973年,合钢二厂的扩建工程触发了对包拯墓葬的抢救性发掘,共发现了12座包拯家族墓。其中,《包公墓志》的出土解决了河南与安徽之间的“包公之争”。据包训安描述,发掘出的遗骨被运至包拯的老家肥东文集安葬。由于文革的影响,这些遗骨后来被迫运回合肥。
历史的车轮向前,1986年新的包公墓在包公祠旁落成。当人们试图将遗骨迁葬至新建墓地时,却发现原本被葬在肥东龙山的小棺材已经不见了踪影。这个神秘的消失让人们不禁好奇:这些遗骨究竟去了哪里?
两个月前,复旦大学的博士张靖华在大包村调研时,听闻包氏祠堂内存放着神秘的11只木箱子。这些箱子的来历众说纷纭,引起了现代人类学实验室的极大兴趣。他们寄望于通过这些箱子找到遗骨的线索并完成DNA研究。
包公镇党委副书记王正清透露,这些箱子早在1993年就已存在于祠堂,但其中的内容一直是个谜。一种说法是这些箱子是1986年重新挖掘遗骨时的出土物品,其中重要的部分送回了合肥,而另一部分则留在了祠堂。另一种说法是这些箱子可能是为了应对某种检查而特意制作的假象,用来证明骨头并未真正被埋葬。
如今,摆在实验室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在龙山寻找那批传说中的箱子,二是寻求安徽博物院或包公墓的帮助,因为据说那里保存着部分包公遗骨。文少卿正在与省博沟通,希望在遗骨上取样。
尽管寻找包公遗骨的过程充满了曲折和遗憾,但福建的客人们仍然不远千里赶来包氏宗祠祭拜。在这里,他们感受到了人们对包公的深厚情感和敬意。对于历史追寻者来说,每一个历史现象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尽管包公遗骨的故事只存在于极少数人的记忆中,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包公的敬仰和对历史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