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高性能计算发展的40年
自古以来,天气一直是个神秘而令人着迷的领域。得益于气象高性能计算的飞速发展,我们对天气的预测能力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今,中国的天气预报准确率超过87%,与世界发达国家并驾齐驱。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国四十年来在气象高性能计算领域的不断努力与。
回想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气象局引进了两台大型计算机——M-160Ⅱ和M-170。这些计算机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它们的到来无疑是一场革命。使用这些计算机的过程却十分繁琐,需要人们小心翼翼地处理纸带和卡片,然后通过特定的设备将程序读入计算机。尽管如此,它们仍然为数值天气预报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并推动了我国数值预报模式的发展。
在那个时代,人们对设备的呵护可谓无微不至。为了保证机房的湿度,人们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如往空调送风口里吹水蒸气。由于北京的自来水中矿物质较多,容易产生水垢,人们甚至需要使用蒸馏水来维持设备的正常运行。这一时期的艰难和努力,彰显了一代代气象科研人员的坚持与付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数值模式预报业务逐渐蓬勃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已经成为能够发布中期数值预报的少数国家之一。气象数据的实时收集和分发变得普及,数据从观测站到预报员手中的时间大大缩短。在这一时期,中国气象局自主研发了新一代全球/区域通用数值天气预报系统(GRAPES),标志着中国在气象高性能计算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达到了新的高度。
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气象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国产数值预报模式GRAPES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已成为智能化网格预报的核心力量。高性能计算资源也得到了大幅改善,国产高性能计算机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计算需求,中国气象局引进了“派-曙光”国产高性能计算机,并成功实现了业务化应用。这一系统的计算能力强大,使得中国气象局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总体规模跻身世界前列。中国气象局还积极引进并应用“神威·太湖之光”这样的高性能计算机,代表了未来超算的发展方向。
如今,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气象信息化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高性能计算资源将继续为气象信息化和智慧气象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持,为我们提供更加精准的天气预报和个性化的气象服务。未来的气象领域充满了无限可能,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创新和突破,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好的生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