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为什么是好皇帝但他的储君却不行

奇闻异事 2025-07-27 03:21www.xiang120.cn溺水急救方法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开明帝王。在继承人的选择上,他却经历了一番波折。在立晋王为接班人的决策中,唐太宗的选择却带来了武后专权,最终甚至改变了唐朝的命运,导致李唐王朝皇权旁落了十几年,差点断送了李唐王朝的前程。

唐太宗是一位较早确立储君的帝王。早在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年仅27岁的他便立了皇子中山王承乾为太子,那时太子承乾仅有8岁。承乾的母亲深受唐太宗的宠爱。唐太宗特别偏爱的还有魏王泰。他对魏王泰的宠爱到了何种程度,从一个小例子便可窥见一斑:当他听说三品以上的官员对魏王泰不敬时,便召集这些官员严加训斥,因为他绝不容许任何人轻视魏王泰。这种明显的偏宠无疑激发了魏王泰争夺皇位的野心。

魏王泰多才多艺,深受唐太宗喜爱,这让他有了夺嫡之心。在精心谋划下,太子承乾的处境变得日益艰难。一方面,承乾失去了母亲的庇护,他的母亲长孙皇后在贞观十年(公元636年)病逝;另一方面,关于太子“失德”的传闻不断传到唐太宗耳中。而魏王泰却愈发得到唐太宗的青睐。虽然唐太宗知道“废长立幼”是大忌,但在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他还是试图通过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来挽救承乾的地位。朝野上下对两位皇子的比较越来越明显,认为太子有足疾而魏王泰聪颖,唐太宗也开始考虑换太子。

承乾被废后,唐太宗曾当面口头答应立魏王泰为太子。后来却改变了主意,选择了立李治为太子。这一决定的变化与两件事有关。第一件事是魏王泰在得知自己被许诺为太子后,神气地教训了晋王李治,这令李治十分害怕并向唐太宗哭诉。第二件事是承乾在被责骂时辩解,揭露了魏王泰的算计和野心。这两件事让唐太宗对魏王泰产生了警觉。

在大臣们对太子人选意见不一之际,这两件事恰恰暴露了魏王泰的本性。他与承乾的关系紧张,与李治也不协调。相比之下,李治占据了优势和先机。当长孙无忌建议立李治为太子时,唐太宗立即同意。

李治被立为太子后,唐太宗知道他较为懦弱,难以担当重任。在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曾考虑立吴王恪为太子。长孙无忌坚决反对这一提议。最终,唐太宗放弃了更换太子的念头。

当唐太宗决定立晋王李治为太子时,他向群臣解释了原因:“承乾悖逆,泰亦凶险,皆不可立。”他表明了自己的无奈和担忧:他不希望在自己身上发生的兄弟间的悲剧在儿子身上重演。这一决定显示了唐太宗对家族和谐、国家稳定的深深忧虑和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

Copyright © 2015-2025 www.xiang120.cn 急救知识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急救知识,急救措施,湖南急救网,急救包,溺水急救,触电急救方法,世界急救日,海姆立克急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