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骁勇善战,为什么还是没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深入了解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对于我们了解人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将跟随风趣网小编的脚步,一起探讨那个英勇善战却又命运多舛的英雄——项羽。
项羽,这个名字在战争史上犹如一颗耀眼的流星,短暂而绚烂。他的战绩令人惊叹:率领数万之众,竟能击败敌军主力四十余万;仅以三万精兵,便击溃了敌军五十六万大军。这位英勇的战士,最终却在历史的长河中败走垓下,于乌江自刎。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位英雄人物的失败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来听听刘邦与他的群臣们的讨论。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窥见项羽性格中的缺陷。俗话说得好,性格决定命运。项羽性格上的弱点,才是导致他失败的关键因素。
项羽虽然英勇,但却嫉贤妒能,性格狭隘。他对待有功之臣非常吝啬,既不能任用,也疑神疑鬼,更舍不得给予相应的赏赐。这一点,被刘邦的手下重臣高起看得十分清楚。他曾经说过:“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而陛下用人,所降服的人都会因你的大度而得以重用;项羽则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项羽的赏罚不公、任人唯亲的行为,使得许多贤才纷纷离他而去。
刘邦的谋士郦食其在游说齐王时也曾提到:“项王有倍约之名,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在郦食其眼中,项羽赏罚不公、刻印而不能授、攻城得赂而不能赏的行为导致天下人反叛,贤才怨愤。这一点也得到了陈平的认同:“项王待人恭敬爱人,但一到论功行赏时却非常吝啬。”
韩信的评价更是形象:“项王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羽虽然对手下关怀备至,但在论功行赏时却犹豫不决、吝啬不已。这种做法导致手下的贤才纷纷离去,韩信、陈平等人都投靠了刘邦。
与此刘邦对待人才时从不吝啬钱财、土地。为了打败项羽,他封韩信、彭越等人为王,并承诺给予大片领土。这种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出现。刘邦虽然不如子房运筹帷幄、不如萧何管理国家、不如韩信统兵打仗,他却能延揽各种人才,让这些人心甘情愿为他征战。这是项羽所不能做到的。
项羽的失败并非偶然。他的性格缺陷、赏罚不公以及用人之道的不足,导致了众多贤才的离去和背叛。而刘邦的豁达、慷慨和大度用人之道,则为他赢得了天下英雄的辅佐。历史告诉我们:得人心者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