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后明朝文官独大 最后的影响有多大
你是否知道,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的文官势力逐渐膨胀,武将地位日渐衰微的历程?这一转变究竟始于何时,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今天,就由风趣网小编带你一探究竟。
在封建王朝的时代,战争频繁,武将的作用自然十分显著,其地位也不容小觑。历史的轨迹总是充满了变迁。当我们回望那960年建立的宋王朝,由于前朝节度使权力过大,导致文官地位高于武将。这一文高武低的传统,竟然一直延续了很久。
明朝初期的景象与宋朝截然不同。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初期,虽然一些开国功臣遭到了屠戮,但大部分武将得以幸存,文官的地位并未超越武将。那时的明朝,文武势力大体相当。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明朝的文武平衡局面逐渐被打破。
这一切的转折点,就在于那场令人痛心的土木堡之变。此后,文官团队的势力逐渐壮大,甚至彻底压制了武官。这一怪现象一直持续到了明末。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局面的出现呢?
这还要从明代的建国历史说起。明初之时,各地还有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文武将才并重。建文帝的削藩政策,不仅激化了矛盾,也削弱了藩王的实力。1399年的燕王反叛,更是让明代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变。朱棣由藩王起家,虽然他也削弱了一些藩王的实力,但保留了一些藩将的权力,保持了文武平衡的局面。
到了英宗时期,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明军精锐损失惨重,许多高级将领随军出征并壮烈牺牲。这次失利几乎把明大军的高级武官全部摧毁。与此朝廷文官集团的力量几乎没怎么损弱,从而打破了文武平衡的局面,为后来的文高武低局面创造了条件。
英宗被俘后,京城的文官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不仅新立了景泰帝,还能从容安排大军对付来犯的敌人,甚至亲自调配全国各地的资源。自土木堡之变后,明廷的决策权几乎完全掌握在文官集团手中,武将成了他们的附庸,难以崭露头角。
比如名将需要依靠文官的扶持才能得以生存;武宗时期的红人武将也没有真正的实力,只是靠上位而已。到了明中后期,明军与后金大战时,文官杨镐直接导致了明军的失败。而在明末之际,由于文官的种种拙劣表现,多次葬送了抗清名将与大军。经过文官的几番折腾,明王朝最终在1644年走向了灭亡。
这一历史的变迁,不仅反映了明代政治的兴衰,也体现了文武势力的消长。在历史的进程中,文官势力的膨胀和武将的衰落,成为了明朝中后期的一种悲剧性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