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分封制,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殖民
《史记》中关于西周之前的记录,迷雾重重,疑云遍布。从西周开始,史书的记载逐渐清晰,疑义渐少。于是,我们的读史系列,第六篇章便从西周的历史说起。
周室的兴盛,始于文王之德,武王定鼎天下,开启了周朝的辉煌篇章。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军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朝,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在《读史5:纣王真的是一个暴君么?》一文中有详细的考证。简而言之,周武王趁纣王大军讨伐东夷之际,发起了一场斩首行动,成功夺取了政权。
武王伐纣之后,周王室定鼎天下,英明地分封诸侯,这一举措形成了著名的《西周分封制》。分封制是周朝政治制度的精髓,周天子位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这些诸侯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族的大宗,其王位同样由嫡长子世袭继承。以此类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族贵族组成的金字塔式等级制机构。
这个制度对周王室来说,意义重大。在统治前期,它极大地巩固了天子的威权。对于华夏文化来说,分封制更是一场从上而下的文化殖民运动,将华夏文化传播到四方蛮夷之地。西周时期,周王室虽未能实际掌控四方蛮夷之地,但在分封之时,已将华夏文化周边的蛮夷之地分割殆尽。
对于华夏的诸多蛮夷邻居,周王室采取了全方位的“扶贫开发”。其中,“夏君夷民”是周王室对华夏文化圈周边诸侯国的标准配置。为了更好地帮助周边邻居“脱贫致富”,周王室给当地配置了一整套领导班子封君,包括大夫、国人、野人、奴隶等,并让华夏人担任上层阶级,以“教化”蛮夷。
在华夏文明的先进性影响下,蛮夷地区得到了有效的发展。这一分封制的施行,不仅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还让蛮夷羡慕文明,使他们愿意变成华夏人进而维护华夏利益。实质上,西周的分封制对于周边蛮夷之地来说,是一次轰轰烈烈的华夏文化殖民活动。这一制度的推行,使得华夏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将华夏文化圈从原来的中原地区扩展到了大海之滨,甚至吴越之地。
西周的分封制不仅是周朝的政治制度,更是华夏文化的一次广泛传播和深度融合。这一制度的实行,不仅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也促进了华夏文化的发展,让四方蛮夷之地逐渐融入华夏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