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称孩子是实验品 竟与小白鼠相提并论
日前,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因陷入家暴丑闻而备受关注。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他竟将家庭和孩子作为他研究中美教育的“实验品”,并反问“小白鼠不就是拿来实验的吗”,此言一出,立即引起社会广泛争议和批评,被公众评价为“太疯狂”。
面对社会舆论的压力,李阳最终选择道歉,并称自己成为了一个“负面教材”,并表达愿意推动反家暴的立法。他的道歉并未能完全平息公众的愤怒,他的辩解性话语无法抚慰人心,反而让人更加不安。他声称自己并不爱妻子,与妻子在一起只是为了进行家庭教育的实验,而在他的眼里,子女只不过是“实验品”。这种言论无疑引发了人们对孩子尊严的关注和担忧。
李阳将孩子等同于“实验品”,这种做法本质上无视人的尊严,将孩子降低为“物”的地位。家庭关系的内核是亲情,如果亲情关怀被漠视,家庭将失去情感依托,只剩下空洞的躯壳。社会学家费孝通曾指出,家庭在中国人际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最亲密的关系圈。孩子作为家庭的一员,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不应被家长视为附庸物。
李阳的“实验品说”,实际上是将孩子变成了实用思维下的“可利用物”,无视了他们的人格特征。这种所谓的实验,抽空了家庭关系中“亲情”的人文内涵,消减了人际平等对话的空间。更令人担忧的是,孩子可能会成为失败实验的“殉葬品”,后果不堪设想。
李阳试图通过类比推演来为自己辩解,称小白鼠不也是用来做实验的吗?这种解释暴露了他的冷血和无知。拿小白鼠做实验本身就存在道德争议,而将孩子与小白鼠相提并论,更是忽略了孩子的内在尊严,践踏了生命的价值。即使是父母,也无权剥夺孩子的人格尊严。
从本质上来说,李阳的家庭观和教育观充满了封建残渣,过于迷信家长制中的主宰权,注重培养孩子的服从性人格,而非权利平等的意识。他的教育方式更像是专制主义在家庭的微观投射,缺乏亲情的分量。这种残酷的教育模式正在被无数家庭和学校承袭,阻碍了公民意识的成长,掣肘了文明的进步。
孩子不是“实验品”,这应该是我们应有的底线共识。理性的教育观应该包含对孩子人格的平等尊重,将孩子“物化”只会削弱他们的独立意志,增添人伦的污点。我们应该反思李阳事件所暴露出的家庭教育问题,并努力改进和完善教育方式和家庭教育观念。我们也需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监管和引导,保护孩子的权益和尊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