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军队的奇怪现状,士兵都有第二职业
晚清军队的奇异景象:士兵的多重身份与军队的商业化
对于不熟悉晚清历史的读者来说,晚清军队的某些现象可能会让人感到惊讶。在这段历史时期内,带兵打仗不仅仅是一种军事行为,更是一种容易发财的途径。实际上,晚清的军队腐败问题严重,士兵们除了履行军事职责,还普遍拥有第二职业。
想象一下,在军营里,士兵们一边守卫国家,一边忙着做买卖,或者是种地、杀猪甚至是经营茶馆。这种现象在晚清军营中屡见不鲜,可以说是晚清军营的奇特现状之一。在战争时期,定海县的官员向上级汇报时曾指出,当时定海的军人中,有一半的人的并非纯粹的军人,而是理发师、修脚工或是仆人。在长沙,士兵们更是忙于照顾自己的生意,无心打仗。
那么,为何士兵们会纷纷涉足商业,出现所谓的“小贩化”现象呢?这背后的重要原因就是“薄俸制”。清代普通军人每月的平均收入极其有限,勉强维持生活都十分困难,更别提养活一家人了。为了谋生,士兵们不得不经营第二职业,赚取额外的收入。这也导致军队的训练被忽视,士兵们纷纷躲避或者甚至雇人代替训练。
除了士兵的小贩化,晚清军营还有另一个怪异现象:部队广泛经营第三产业。军官们利用军事装备甚至军事用地来经商赚钱。比如,在战争时期,福建水师的军官们把战船租给商人或者官府,获取私利。这些行为大多是公开的秘密,朝野皆知。
这一切的根源还在于清代军官的收入不高。即使像提督这样高级别的军官,其收入也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日常需求。为了弥补收入的不足,他们只能利用手中的权力非法牟利。朝廷对此心知肚明,却舍不得给军官们涨工资,只能默认他们的非法行为。
“薄俸制”导致的后果是清朝军队的训练水平下降,战斗力几乎为零。一位俄国外交官在参观卢沟桥的火炮射击训练时,对官兵的散漫态度感到震惊。他们有的在抽小烟袋,有的在吃早点和小贩聊天,还有的在缝补裤子,根本不把操演放在心上。这样的军队,既无法对外抗击外国侵略者,也无法对内镇压内部动荡。
晚清军队的这种现象,使得朝廷不得不重新招聘军官和士兵,自己组练军队。问题的解决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深入改革军队的体制和制度,提高士兵和军官的待遇,才能真正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晚清军队的奇怪现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历史的机会。希望通过了解过去,我们能更好地把握现在,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