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林则徐为什么被道光所厌恶呢
十九年之际,道光帝对林则徐的表现欣喜不已,赞誉其“可称事”。当林则徐迎来55岁生日时,道光帝更是亲笔书写“福”、“寿”二字的大楷横匾,以示嘉奖。当战争爆发,道光帝的态度却骤然改变,指责林则徐“误国误朕”,这究竟是何原因?
林则徐在全球享有崇高威望,甚至连英国许多学者都对他赞不绝口。虎门销烟的开始被定为“国际禁烟日”,而联合国更是将虎门销烟完成的日子定为“国际禁毒日”。
林则徐是嘉道时期治国理政的杰出能臣,属于经世致用派。在战争前,他已在朝廷担任重要职位。道光帝选择林则徐禁烟,是因为当时大清帝国依靠茶叶、丝绸贸易吸引全球三分之二的白银,然而英国却通过贸易使大量白银外流。林则徐警觉地预测,如果继续放任贸易,数十年后大清将无兵无银。道光帝作为历史上以节俭著称的皇帝,自然无法容忍白银的大量流失,遂命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
林则徐上任后,在民间展开禁烟活动,鼓励民众互相揭发吸食者。由于局面失控,他转而整治洋人,包围商馆,断绝饮食,迫使他们交出所有。这一做法虽强硬,却也触犯了英国人自由贸易的原则。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历时23天,销毁总量惊人。
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无疑激怒了英国人,成为第一次战争的。战争的责任并不在林则徐身上。他的初衷是为了保卫国家、阻止白银外流。而且,在知道英国人可能发动战争后,他积极加强了珠三角地区的防务工作。
道光帝认为林则徐禁烟是“误国误朕”,部分原因在于这场战争使大清卷入了一场灾难。当时的大清闭关锁国数百年,对外界了解甚少,仍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林则徐的禁烟行动虽然大快人心,但也使大清被迫打开国门。道光帝愤怒的是,原本希望通过禁烟控制白银外流,结果却是割地赔款、贸易更加猖獗。
我们必须清楚,林则徐在当时已经拥有极高的威望,并非后人夸大其词。他对世界的认知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已经相当出色。嘉庆、道光年间的清朝社会世风日下,如林则徐这般能臣的出现无疑能振奋人心、改变时局。这也是道光帝和咸丰帝赏识他的重要原因。
林则徐虽被指责“误国误朕”,但他的贡献与努力不容忽视。在当时的环境下,他尽力而为,为国家带来了一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