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官场之风为何如此败坏 慈禧道出了真相
张集馨在人生的巅峰时刻,于1859年升任福建布政使,然而等待他的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当时的闽浙总督庆端,身为满洲镶黄族的贵族后裔,对张集馨的到任并不欢迎。他的言语中充满了不屑与排斥,仿佛在他们之间有着无法逾越的鸿沟。
庆端甚至表示,如果无法与张集馨和睦共事,他将选择告病请辞,将官位拱手让给张集馨。这种“一山不容二虎”的态势令人费解,因为二者并无过往的交集。究其原因,张集馨在担任甘肃布政使期间,因拒绝收受贿赂、不懂逢迎而被同僚视为异类,甚至被边缘化。这种名声在外,对于当时普遍贪腐的环境来说,庆端自然对他有所顾忌。
张集馨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种清官,偶尔也会屈服于官场的潜规则。比如他在离京赴任时,会给京官们送上“别敬”,打点关系至少需要花费一万多两银子。尽管他的俸禄并不高,但这些银子大多来源于灰色收入。即使是这样一个“懂事的人”,仍然遭到上司的欺压和同事的排挤,可见当时贪官的贪欲已经到达了惊人的地步。
在福建的几年里,张集馨几乎被架空,他感叹自己力持公道,却无奈孤掌难鸣。那些贪得无厌的官员却混得风生水起,如兰州道员和祥,他虽没读过几本书,还因克扣军饷受过处分,但因是甘肃总督乐斌的门生,便对乐斌极尽奉承,每逢节日都送上厚礼,顺利打入了乐斌的小圈子。
乐斌对和祥极为关照,派他管理钱局事务。钱局是个富得流油的单位,和祥在其中吃拿卡要,赚得盆满钵满,不断升迁,成了官场上炙手可热的人物。同样不学无术、贪得无厌的庆亲王奕劻,受到宠信后,官运亨通,捞金无数。
奕劻公开卖官,许多著名人物都是他的“客户”,他的贪腐行为无所不用其极。他在英国《泰晤士报》上留下大名,驻华记者披露他在外国银行的存款高达712.5万英镑。尽管屡遭弹劾,他仍然青云直上。慈禧太后对此心知肚明,曾对他们说:“奕劻干的勾当我能不清楚吗?但看来看去,还是觉得他最贴心。”当“贴心”成为官员晋升的资本,大家都争相逢迎上司,而不务实干,官场风气怎能不败坏呢?
随着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不断上演,大清的根基开始从内部腐烂,整个王朝开始摇摇欲坠。张集馨的经历只是当时官场的一个缩影,反映了那个时代官场的黑暗和腐败,以及那些贪婪无度的官员如何在大清王朝的衰落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