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长平之战30多年后,赵国才被秦国所灭
探寻长平战后赵国的韧性:存活38年的多重原因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长平之战无疑是最具震撼力的大型战役之一。这场战役与两位传奇将领的才智与策略息息相关。名将白起巧妙利用赵括的急攻心理,采取后退佯败、诱敌离阵的策略,进而分割包围,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这场胜利虽然令赵国损失惨重,但战争结束后,赵国竟又坚持存活了38年之久。那么,背后的原因究竟何在呢?
长平之战虽然使赵国元气大伤,但秦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伤亡。据史书记载,秦军前后共歼灭赵军四十五万人,但自身也损失惨重。秦国为了取得胜利,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需要进行一定时期的恢复。这一恢复期使得秦国无法立即全力进攻赵国,成为赵国得以延续的一个重要原因。
秦国的战略决策失误也是赵国得以存活的原因之一。在长平之战后,秦国错失了消灭赵国的最佳时机。其他诸侯国如魏、齐等也被秦国的强大实力所震慑,本应趁机一举灭赵。秦国丞相却提出了不宜连续攻赵、应撤退养息的战略,得到了秦国君主的采纳。这一决策否定了武安君白起的谋划,从而错过了消灭赵国的最佳时机。
第三,其他诸侯国的支援也是赵国得以存活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赵国危在旦夕的时刻,其他诸侯国虽然害怕秦兵不敢出兵救援,但也有英勇之士如魏公子信陵君借助魏王如姬之手窃得兵符,夺取兵权,率军击败了秦军,挽救了赵国。这种联合抗秦的精神和行动为赵国的生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李牧这位将领的存在也是赵国得以存活的重要支撑。李牧被誉为战国末期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他成功抵抗了秦国的大军,甚至在宜安之战中重创秦军,获得武安君的封号。因为秦国的反间计和李牧自身的失误,最终惨遭杀害。但不可否认的是,李牧的英勇抵抗为赵国的生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李牧被杀的七年后,秦国的大军才最终消灭赵国。一定程度上,如果李牧没有被杀的话,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时间或许会有所延迟。
长平之战后赵国之所以能存活38年之久,既因为秦军的伤亡惨重和需要恢复,也因为秦国战略决策的失误以及其他诸侯国的支援。而李牧这位将领的存在更是为赵国的生存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这些因素的交织使得赵国得以在战后坚持38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