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为何会失败 背后根本原因是什么
今天,风趣网的小编要为大家分享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关于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王安石。
王安石,这位名震天下的政治家,以其多年的地方官经验,对国家政务民情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性格质朴节俭,无不良嗜好。他与朝气蓬勃、志存高远的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展开了一场熙宁变法。
这场变法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便是“青苗法”与“市易法”。青苗法的初衷是,当农民遭遇不好的收成时,会伸出援手,提供贷款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这一良法在实际操作中却走了样。因为大多数农民并不识字,他们需要依赖书吏来申请贷款,这就给贪官污吏提供了作手脚的机会。他们层层盘剥,使得原本的二分利涨至惊人的35倍。农民们宁愿向地主借贷,也不愿找官府帮忙。
而市易法,原本是为了防止奸商哄抬物价,会收购农民手中的滞销货物。这一政策却演变成了专收紧俏商品的赚钱手段,与民争利。连汴京的水果、芝麻都成了官府搜刮的对象,市民们连挑水、提茶都要交税。这导致城市经济系统崩溃,许多中低收入的人群沦为流民。
面对这样的局面,天下大旱,神宗皇帝压力巨大。这时,一个叫郑侠的小官呈上了《流民图》,图中描绘了因变法而苦的贫民景象。神宗皇帝看到这一幕,深感震撼,于是下令暂停了八项新法。
从道德角度看,王安石的政敌司马光都认为,王安石的人品高尚。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但他的执念操之过急,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一些措施变成了害民之举。
虽然王安石的变法在社会财富未能有效激活的情况下,有些措施看似与“抢钱”无异,但他高尚的品格和变法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肯定。那个时代,皇权至上,整个社会还没有进化到需要削皇权或废除皇帝制的阶段。国家的金融架构是固定的,并非激活的。王安石的变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制于时代观念的束缚。
步入近代化进程后,国家的社会机制逐渐完善,股票、基金、地产、债券、保险等金融手段的出现激活了社会财富。这一切的基石,就是国家信用。遗憾的是,在古代中国,皇帝往往是破坏信用制度的第一人。因为天下皆是皇帝的,他可以随时赖债。即使有了王安石这样的杰出政治家,在未能激活社会整体财富之前,所谓的变法往往难以真正惠及百姓。尽管如此,我们仍应肯定王安石的高尚品格和变法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