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造反的时候大半个中国都相应了 吴三桂最
吴三桂起义造反之际,全国局势动荡不安,众多地区纷纷燃起战火。王辅臣在甘肃揭竿而起,耿精忠、孙延龄分别在福建、广西响应号召,吴之茂在四川反叛,蔡禄在河北谋反,郑经在台湾亦随之行动。四川的土司以及察哈尔蒙古布尔尼、青海墨尔根台吉等少数民族势力亦纷纷造反。可以说,大半个中国都陷入了混乱之中,清朝仅余关外及中原地区尚未受到波及。
尽管形势看似一片大好,吴三桂的造反事业却未能如愿以偿,究竟是何原因呢?
吴三桂反清的理由并不充分。他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但天下人皆知,是吴三桂打开了山海关,让清军入关;也是他将南明的永历帝逼至缅甸并亲手将其杀死。这样的背景下,“反清复明”的口号能有多少人真心信服?
尽管响应吴三桂的藩镇众多,但真正与他同心的却寥寥无几,没有形成合力。这些藩镇大多各自为政,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而不会服从吴三桂的指挥。例如王辅臣,虽然被吴三桂请出担任总管大将军,但实际上并不受其节制。许多藩镇在吴三桂和清朝之间摇摆不定,如耿精忠、尚之信等人曾多次反复无常。
吴三桂与其他造反藩镇之间的矛盾重重,大大消耗了自身的力量。例如孙延龄在吴三桂的拉拢下曾举起反清大旗,但在清朝的招抚下又投降清朝。后来吴三桂的吴世琮击杀孙延龄,引发内部矛盾,攻击吴三桂军队,成为其后方的心腹大患。
吴三桂在战略上出现了巨大失误。他在领兵北上时并未敢跨过长江,而是将在长江以南,想依靠长江天险与清军对抗。然而历史上从未有政权能够仅靠长江守住南方防线,深入中原腹地才能取得胜利。吴三桂因年迈失去进取心,不敢深入中原,从而失去了进攻的好机会。
清军对反叛的藩镇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方式,对投降的藩镇既往不咎并加官进爵,而对吴三桂则坚决打击。再加上吴三桂与各藩镇关系处理不当,最终他成为孤家寡人。
更进一步说,吴三桂阶段的称帝行为让他彻底失去民心。他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造反,却并未真正尊奉任何一个明朝皇室后裔。反而匆匆称帝,这样便失去了普通老百姓和各反叛藩镇的支持。
可以说,在清朝的分化瓦解以及吴三桂自身种种不当行为下,他最终走向了灭亡的边缘。而他的死亡更是让整个势力陷入了混乱,其孙子无法维系其威望,最终众人如鸟兽散,被清军迅速击败并铲除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