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宋朝的文人雅士都那么喜爱找艺妓
艺妓:一种独特的职业与文化身份
在各类宴会中,我们常常能欣赏到艺妓曼妙的舞姿与动人的歌声。她们并非普通的从事易的人,而是具有一定才智教养的女艺人。她们被划分为官妓、家妓以及独立的妓,都属于贱籍。在这庞大的群体中,官妓和家妓尤为引人注目。
官妓,是在官府注册过的,有时被称为“弟子”,暗指她们是有专长的人,而非奴隶。她们必须无条件听从官府的差遣,在官宴上献艺、陪酒、应酬。关于官妓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在灭北汉时,“夺其妇女随营”,为营妓之始。另一种说法则是出现在宋中期,用于接待使客和侍宴。
家妓,则是家中畜养的私有,经常被称为“姬侍”、“侍姬”等。她们不仅要侍奉主人,还要担负为主人歌舞助兴的职责。家妓的来源较为复杂,可能是职业,也可能是已落籍的官妓。许多家妓是贫穷人家的女儿,出生后便被“教以艺业”,供士大夫采拾娱侍。
艺妓的身份因士人的参与而发生变化。家妓不同于妻子,妻子不宜在社交场合展现女性魅力,而家妓却可以被士人带到社交场合,作为炫耀和消遣的私有物。她们既美丽又有才华,象征着一定的财力和品味,代表了士人所处的阶级。
在宋朝,为了追求美侍儿,人们会想方设法购买或租赁美丽的艺妓。甚至有一些士人,为了得到美丽的艺妓,不惜花费巨资。这些艺妓不仅要有美丽的外貌,还要有出色的才艺,以满足士人的需求。
随着道德观念的变迁和公共道德的高度关注,艺妓的形象逐渐被抬高到了阻碍公共道德的高度。年间的一则故事便反映了这一变化:在惠州的一次祈雨仪式上,官员与艺妓宴饮后翻船导致人员伤亡,引发了人们对官员与艺妓交往的限制和争议。此后,官府对官员与艺妓的交往限制日益严格,一些道德高尚的士人则致力于减少的存在,甚至使她们的贱籍身份得以改变。
例如,温州太守杨简提出将设在官府开办的酒馆里招徕客户,并取消了温州注册簿,使之回归良人身份。另一方面,某些官员的夫人也参与到拯救险些为妓的女子中。某官员的夫人买来一个家妓后,发现其原本为士大夫之女,遂将其安排与自己的女儿同住,日后又为其嫁与体面人家。这种高尚的道德行为体现了士人的责任感和道德追求。
艺妓作为一种独特的职业与文化身份,在宋朝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她们的存在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娱乐需求,还反映了社会的道德观念和公共道德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