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短肠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短肠综合征,这一临床综合征的背后,隐藏的是小肠吸收面积的锐减。主要诱因在于广泛的小肠切除及小肠短路手术,这些操作减少了肠道滞留时间,进而影响了营养的吸收,导致腹泻及营养紊乱等后果,严重时甚至可能威胁生命。那么,短肠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究竟有哪些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短肠综合征临床表现大盘点
一、急性期:
术后1-3个月,患者将面临大量腹泻的挑战,导致体液和电解质的大量流失。病情严重的患者生命岌岌可危。腹泻的顶峰时,每天可能排出2.5-5升的液体。除了腹泻,还会出现疲劳、少尿、脱水、电解质失衡、酸碱失调、低钙、低镁、抽搐等症状。
二、适应期:
这个阶段会持续数月至一年。在这一期间,腹泻症状会逐渐减轻,水电解质失衡的情况也会得到缓解。患者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消瘦、低蛋白血症、重度水肿等临床表现。还会出现夜盲症、周围神经炎、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倾向以及由于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导致的贫血和骨软化等。
三、临床特点:
1. 腹泻:食物在肠道内的通过时间缩短,导致包括乳糖在内的碳水化合物吸收功能障碍。
2. 胃液分泌过多与消化性溃疡:这不仅导致严重的消化性溃疡,还进一步损害短肠综合征患者的吸收功能,引发弥漫性粘膜损害。
3. 吸收能力减弱:对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下降,导致热量不足、体重下降、疲劳等症状。对于儿童来说,可能会影响其正常发育。
4. 肾结石风险增加:短肠综合征患者的肾结石发生率较高。
5. 炎症性肠病与细菌过生长:如克罗恩病或放射性肠炎可能在回肠出现问题后引发肠瘘、肠狭窄、空肠回肠短路以及细菌过生长等现象。尤其是空肠回肠短路后,盲肠内淤积的增加可能导致细菌过度生长。
此疾病来势汹汹,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了解短肠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有助于及时诊断和治疗,以减缓病症,提高生活质量。